日韩视频在线观看,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在线,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手机版,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sup id="fgl9g"></sup>
      <legend id="fgl9g"><abbr id="fgl9g"><thead id="fgl9g"></thead></abbr></legen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高一語文《蘭亭集序》課文譯文

      時間:2024-10-13 16:34:36 晶敏 高一下冊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高一語文《蘭亭集序》課文譯文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對于生死無常的感慨。

      高一語文《蘭亭集序》課文譯文

        蘭亭集序

        永和1九年,歲在癸丑,暮春2之初,會3于會稽4山陰5之蘭亭,修禊事也6。群賢7畢至8,少長9咸10集。此地有崇山峻嶺11,茂林修竹12,又有清流激湍13,映帶左右14。引以為流觴曲水15,列坐其次16。雖無絲竹管弦之盛17,一觴一詠18,亦足以暢敘幽情19。

        是日也20,天朗氣清,惠風21和暢22。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23,所以24游目騁25懷,足以極26視聽之娛,信27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28。或取諸29懷抱,悟言30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1。雖趣舍萬殊32,靜躁33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34得于己,快然自足35,不知老之將至36。及其所之既倦37,情隨事遷38,感慨系之39矣。向40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41,猶不能不以之興懷42。況修短隨化43,終期44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5!”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46,未嘗不臨文嗟悼47,不能喻48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49。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50,錄其所述51。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52。后之覽者53,亦將有感于斯文54。

        詞句解析:

        永和:東晉皇帝司馬聃(晉穆帝)的年號,從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節(jié),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舉行禊禮,飲酒賦詩,事后將作品結(jié)為一集,由王羲之寫了這篇序總述其事。

        暮春:陰歷三月。暮,晚。

        會:集會。

        會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紹興。

        山陰:今紹興越城區(qū)。

        修禊(xì)事也:(為了做)禊禮這件事。古代習俗,于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為三月三日),人們?nèi)壕塾谒疄I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游春活動。

        群賢:諸多賢士能人。指謝安等三十二位社會的名流。賢:形容詞做名詞。

        畢至:全到。畢,全、都。

        少長: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謝安、王羲之等是長。

        咸:都。

        崇山峻嶺:高峻的山嶺。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樣子。

        激湍:流勢很急的水。

        映帶左右:輝映點綴在亭子的周圍。映帶,映襯、圍繞。

        流觴(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流,使動用法。曲水,引水環(huán)曲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邊,水邊。

        絲竹管弦之盛:演奏音樂的盛況。盛,盛大。

        一觴一詠:喝著酒作著詩。

        幽情: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

        是日也:這一天。

        惠風:和風。

        和暢,緩和。

        品類之盛:萬物的繁多。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騁:使······奔馳。

        極:窮盡。

        信:實在。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夫,句首發(fā)語詞,不譯。相與,相處、相交往。俯仰,表示時間的短暫。

        取諸:取之于,從······中取得。

        悟言:面對面的交談。悟,通“晤”,指心領(lǐng)神會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因,依、隨著。寄,寄托。所托,所愛好的事物。放浪,放縱、無拘束。形骸,身體、形體。

        趣(qū)舍萬殊:各有各的愛好。趣舍,即取舍,愛好。趣,通“取”。萬殊,千差萬別。

        靜躁:安靜與躁動。

        暫:短暫,一時。

        快然自足:感到高興和滿足。然,······的樣子。

        不知老之將至:(竟)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币槐居小霸痹诰淝。

        所之既倦:(對于)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已經(jīng)厭倦。之,往、到達。

        情隨事遷: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遷,變化。

        感慨系之:感慨隨著產(chǎn)生。系,附著。

        向:過去、以前。

        陳跡:舊跡。

        以之興懷: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觸。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為陳跡”。興,發(fā)生、引起。

        修短隨化:壽命長短聽憑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語出《莊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zhí)一半,作為憑證。

        臨文嗟(jiē)悼:讀古人文章時嘆息哀傷。臨,面對。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固,本來、當然。一,把……看作一樣;齊,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動詞。虛誕,虛妄荒誕的話。殤,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說。一生死,齊彭殤,都是莊子的看法。出自《齊物論》。

        列敘時人: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

        錄其所述:錄下他們作的詩。

        其致一也: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

        后之覽者:后世的讀者。

        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

        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nèi)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jīng)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chǎn)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zhuǎn)瞬間,已經(jīng)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fā)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jié)于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痹趺茨懿蛔屓吮茨?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fā)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蘭亭集序課文教案

        【三維目標】

        1.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部分詞類活用,以及文言句式。

        2.引導(dǎo)學生抓住感情這根線理清文章的思路結(jié)構(gòu),進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3.科學地指導(dǎo)學生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詞語,學會聯(lián)想與比較,在“語境”中對其意義確認。

        2、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提高誦讀能力,體會作者由"樂"到"悲"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

        3、領(lǐng)會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學思考與人生認識。

        【教學設(shè)想】

        1.強調(diào)課前充分預(yù)習,預(yù)習要求:①反復(fù)朗讀,運用工具書,并參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掃除閱讀障礙。②提出疑難問題。

        2.注重學生分組討論,尊重學生的討論結(jié)果。

        3.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yōu)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可采取聽讀、范讀、齊讀、個人讀、分組讀形式)讀到情隨聲出。

        4.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樂轉(zhuǎn)悲,對人的生死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多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只做適當組織、引導(dǎo)。

        5.確定教學重點: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luò)。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案】

        1、作者簡介

        王羲之,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蘭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謂文、書雙絕,相得益彰,千古傳誦。

        2、解題

        《蘭亭序》由來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當時社會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他們引酒賦詩,將所寫的詩結(jié)成詩集,王羲之當場為詩集書寫一篇序言,即本文《蘭亭集序》。

        文體"序"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guān)問題的闡發(fā)。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稱"后序"或"跋"。

        3、給下列加線漢字注音。

        癸( )丑 會稽( ) 修楔( ) 激湍( ) 觴( )

        4、解釋下列加線詞。

        山陰( ) 崇( )山峻嶺 映帶( ) 列坐其次( )

        極( )視聽之娛 信( )可樂也 人之相與( )

        或( )取諸( )懷抱 晤言( ) 放浪( ) 形骸( )

        向( )之所論 修短隨化( ) 終期( )于盡 若合一契( )

        臨( )文嗟悼( ) 不能喻( )之于懷 固( )知

        5.翻譯重點語句,分析句式特點:

        ①雖無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谘鲇^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6.學生齊讀課文,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2)在作者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最終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發(fā)怎樣的人生感慨?

        【課間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浙江紹興的蘭渚山是個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解題、作者介紹

       。ǜ鶕(jù)課前案內(nèi)容)

        三、課文朗讀

        1、聽讀前提醒學生注意:1、讀音正確 2、停頓與流暢 3、把握情感

        2、古琴曲《高山流水》配樂的朗讀。配樂朗讀(教師范讀)。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最后學生齊讀。

        四、疏通字詞句(投影顯示)

        癸(guǐ)丑 會稽((kuàjī) 禊(xì) 急湍(tuān)、

        流觴(shāng)、騁(chěng)懷、趣(qǔ)舍、嗟悼(jiē)、彭殤(shāng)。

        詞語助讀: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咸:都,全。已學例句: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賢士。少、長: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年少的人、年長的人。

        ②茂林修竹。修:長、高。已學例句: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諷齊王納諫》)

       、厶炖蕷馇澹蒿L和暢。惠風:和風。

        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極: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極盡,窮盡。信,確實)。

        引以為流觴曲水。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請一個學生看投影讀這些字。

        五、概括文章三段大意。

        第一部分:記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抒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

        六、布置作業(yè)

        1.反復(fù)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2.整理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

        3.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七、板書設(shè)計

        蘭 亭 集 序

        作詩緣曲 蘭亭修禊 群賢畢至

        作詩情形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成書經(jīng)過 列敘時人 錄其所述

        本書意義 后之覽者 有感于斯

        第二課時

        一、導(dǎo)語

        東晉時人評論王羲之書法筆勢為“飄如游云,矯若驚龍” ,意思是像浮云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捷。《蘭亭帖》無疑是一代表。唐太宗生前太喜愛這帖,死時把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唐摹本。有人說,《蘭亭集序》只適合作為字帖,文學性、思想性不強。是這樣的嗎?那我們就再度走進《蘭亭集序》。

        二、三個學生朗讀課文(檢查作業(yè))

        三、詞句梳理疑難之處處理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全文共有三段,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字眼。(感情線索)

        分三組討論:

        2.是什么使作者樂呢?可以概括為哪幾個方面?除了寫樂,作者還交代了什么?(第一組討論)

        人眾、景美、事趣、時美、騁懷。(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段共四美俱全,足可樂也。)

        蘭亭盛會的時間、地點、事由。

        再次朗讀第一段,加深體會。

        3.“痛”,是緣何而痛?(第二組討論)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誦第二段的內(nèi)容,注意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4.又悲什么呢?(第三組討論)

        “一死生”、“齊彭殤”。

        5.理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wù)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謂“一死生”“齊彭殤”。

        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暗含有生之年應(yīng)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6.第三段作者還交代了什么?

        作序目的: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

        五、設(shè)計討論環(huán)節(jié)。

       。ㄒ唬┯懻1: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fā)起一場關(guān)于《蘭亭》真?zhèn)螁栴}大討論。他認為字體、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zhuǎn)為悲痛,悲得太沒道理了。你認為呢?

        (以學過的課文為例,如《赤壁賦》《始得西山宴游記》,問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是不是單一的,引導(dǎo)學生思考作者蘊于文中的復(fù)雜情感。本文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zhuǎn)的自然規(guī)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在這個古今人共同面臨的無奈面前,作者不由發(fā)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 )

       。ǘ┯懻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為什么?

        可能的兩種觀點:(言之有理、有據(jù)即可)

        1、這是悲觀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論老之將至》中,也將生死這個永恒的主題升華到了壯闊高遠的境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yīng)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平穩(wěn)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xù)存在下去。

        2、第二種觀點:這種悲哀,這種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不必然導(dǎo)向消極悲觀。性格剛強的曹操同樣有“人生幾何”的感嘆,但是它最后導(dǎo)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tǒng)天下的豪情壯志!短m亭集序》在憂生嘆逝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它否定老莊“一死生,齊彭殤”,認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應(yīng)做點事,不應(yīng)空談玄理,表現(xiàn)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本文第一段,從作者對蘭亭盛會的描述中不難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第二段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抒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這在玄談盛行的東晉也是難能可貴的。

        六、教師小結(jié)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投影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七、學生思考

        關(guān)于王羲之的人生觀,大家談了不少自己的見解,下面再請談?wù)勀銓θ松惺裁葱碌捏w驗? (引導(dǎo)學生樹立積極而科學的人生觀)

        九、課堂總結(jié)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極易引發(fā)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W生自由朗讀全文加深體會)

        十、作業(yè)布置

        1.比較莊子的《逍遙游》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可從文學性與思想性兩方面比較)

        十一、板書設(shè)計:

        享盛會 樂

        議死生 痛

        感斯文 悲

        【課后案】

        一、課文研讀:

       。ㄒ唬┭凶x課文第一段:

        1.第1段本段寫了哪些內(nèi)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的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xiàn)的?

       。ǘ⿲W習課文第二段:

        1.同學看注解,弄懂下列詞義,疏通文意:

        人之相與( ) 茂林修( )竹

        或( )取諸( )懷抱,晤( )言一室之內(nèi)

        或因( )寄所托,放浪( )形骸之外

        雖取舍萬殊( ) 向之所欣( )

        2.翻譯重點語句,分析句式特點:

       、佼斊湫烙谒,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3.試譯本段文字。

        4.學生齊讀課文,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有何異同?

       。2)在作者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最終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發(fā)怎樣的人生感慨?在這人生感慨中包含著那些含義?

        (3)這一節(jié)作者的悲嘆與上一節(jié)的敘事有何聯(lián)系?

       。ㄈ⿲W習課文第三段:

        1.學生齊讀第3段,識記重點文言詞語。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 不能喻( )之于懷

        雖世殊( )事異 所以( )興懷

        其致( )一也 亦將有感于斯( )文

        2.翻譯重點語句,分析句式與詞語活用特點:

        ①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②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3.試譯本段文字。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找出表達作者情感的關(guān)鍵詞,并分析作者情感因何而出?

       。ㄋ模┓治鋈牡那楦凶兓

        1.思考:從三段文字中,作者情感的有哪些起伏變化?這種變化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怎樣的看法?

        2.作者的這種變化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說明理由。

        二、課外延伸

        翻譯短文《王羲之愛鵝》中的語句:

        1.會稽有孤居姥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息彌日。

        2.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贈耳!濒酥廊粚懏,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

        王羲之《蘭亭集序》閱讀練習及答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14.下列句子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感慨系之矣 系:附著,隨著 B.雖趣舍萬殊 趣:同“取”

        C.終期于盡 期:注定 D.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盛:盛大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僖詾榱饔x曲水 ②亦足以暢敘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A.兩個“以”相同,兩個”之”字相同

        B.兩個“以”相同,兩個”之”字不同

        C.兩個“以”不同,兩個”之”字不同

        D.兩個“以”不同,兩個”之”字相同

        16.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4分)

       。1)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2分)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2分)

        答案:

        14.D 盛:熱鬧

        15.C

        16.(1) 借以放眼縱觀,舒展胸懷,足以盡享視和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啊。(2分,“極”和“信”各1分)

        (2)我一向認為把生和死看作一樣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虛妄的。(2分,“一”和“齊”各1分)

      【高一語文《蘭亭集序》課文譯文】相關(guān)文章:

      《蘭亭集序》譯文及注釋07-20

      高一上冊《荊軻刺秦王》課文與譯文06-26

      高一語文勸學課文原文翻譯02-24

      高一上冊語文《雨巷》課文04-24

      高一語文《囚綠記》課文原文05-03

      高一語文《赤壁賦》課文及鑒賞08-10

      高一語文《歸園田居》課文及翻譯03-19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譯文07-19

      高一語文課文《勸學》教案(精選11篇)09-27

      高一語文《林黛玉進賈府》課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