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视频在线观看,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在线,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手机版,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sup id="fgl9g"></sup>
      <legend id="fgl9g"><abbr id="fgl9g"><thead id="fgl9g"></thead></abbr></legen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成語典故:車載斗量

      時間:2023-08-21 14:47:08 王娟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成語典故:車載斗量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過成語吧,成語在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并且每個成語都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jīng)典成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語典故:車載斗量,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典故

        “車載斗量”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車裝,用斗量,形容數(shù)量很多,不足為奇。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志.吳志.吳主孫權傳》注引《吳書》,如臣之比,車載斗量,不可勝數(shù)。

        三國時,蜀主劉備稱帝,出兵伐吳。吳主孫權派中大夫趙咨出使魏國,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輕視東吳,接見趙咨時態(tài)度傲慢地問道:“吳王是什么樣的國君?吳國怕不怕我們魏國?”

        趙咨聽了這種帶有侮辱性的問話,心中很氣憤。他作為吳國的使者,當然不能有失國家的尊嚴,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吳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魯肅證明了他的聰慧,選拔呂蒙證明了他的明智,俘虜于禁而不殺證明了他的仁義,取荊州而兵不血刃證明了他的睿智,據(jù)三州虎視四方證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稱臣證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說到怕不怕,盡管大國有征伐的武力,小國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況我們吳國有雄兵百萬,據(jù)江漢天險,何必怕人家?”

        一席從容的對答,使曹丕十分嘆服,不得不改用比較恭敬的口氣問:“像先生這樣有才能的人,東吳有多少?”

        趙咨答道:“聰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這樣的,那簡直是用車裝,用斗量,數(shù)也數(shù)不清!”

        聽到如此得體的外交辭令,魏國朝廷上下都對趙咨肅然起敬。曹丕也連聲稱贊趙咨說:“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當之無愧。”

        趙咨回到東吳,孫權嘉獎他不辱使命,封他為騎都尉,對他更加賞識重用。

        【注音】

        chē zài dǒu liáng

        【出處】

        《三國志·吳志·孫權傳》:“遣都尉趙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吳書》:“如臣之比;車載斗量;不可勝數(shù)!

        【解釋】

        載:裝載。用車載,用斗量。形容數(shù)量很多,不足為奇。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表示事物數(shù)量很多。

        【近義詞】

        不可勝數(shù)、不計其數(shù),數(shù)不勝數(shù)

        【反義詞】

        鳳毛麟角、寥若晨星、屈指可數(shù)、杯水車薪,七零八落

        【年代】

        古代

        【例句】

        糧店今年購進的大米~。

        例句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武后初稱周,恐下心不安,乃令人自舉供奉官,正員外多置里行,拾遺、補闕、御史等至有‘車載斗量’之詠!

        宋.吳濤《禽言.婆餅焦》:“云穰穰,麥穗黃。婆餅欲焦新麥香,今年麥熟不敢嘗。斗量車載傾囷倉,化作三軍馬上糧。”

        孫犁《白洋淀紀事.吳召兒》:“這不算什么,要是像今天,好墨水,車載斗量,就不再會為一個空瓶子爭吵了!

        張恨水《寫作生涯回憶》:“像我這樣車載斗量的文人,自是寫不出有分量的東西!

        造句

        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很深的國家,富有收藏價值的文學作品可謂是車載斗量。

        改革開放以后幾乎全世界的奢侈品都來到了中國,中國對奢侈品的消費能力已到了車載斗量的水平了。

      【成語典故:車載斗量】相關文章:

      車載斗量成語典故08-22

      成語典故07-25

      不教而誅的成語典故12-30

      斷齏畫粥的成語典故02-10

      杯弓蛇影的成語典故03-10

      諱疾忌醫(yī)的成語典故08-29

      曲高和寡的成語典故04-03

      先憂后樂成語典故09-20

      曳尾涂中成語典故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