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下面分享關于中秋節(jié)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jié)手抄報資料】
世界各國中秋節(jié)習俗:
在東北亞,日本中秋節(jié)又叫「十五夜」,另在國歷九月十三日,還有個與月亮有關的節(jié)日叫「十三夜(又稱栗名月)」,當天會吃著栗子、大豆賞月。
韓國叫「秋夕節(jié)」,除了回家團圓還兼祭祖、掃墓,節(jié)日不吃月餅吃「松糕」。
至于東南亞,越南中秋節(jié)有點像兒童節(jié)加元宵,當天由兒童當家,小朋友會聽當?shù)貍髡f故事「阿貴」,并提鯉魚燈上街,表示鎮(zhèn)妖與躍龍門之意。
緬甸中秋叫「光明節(jié)」,家家張燈,變成不夜城,通宵看歌劇、電影慶祝。
泰國中秋稱「祈月節(jié)」,家戶要拜月亮祈福并相互祝福。
馬來西亞過中秋也提燈籠、舞龍舞獅和載著扮演嫦娥、仙女小女童,花車游街;寮國則叫「月福節(jié)」,不只賞月,還要歌舞通宵達旦。
柬埔寨中秋名稱、時間均不同,叫「拜月節(jié)」在十二月舉行,當天長輩會在小孩嘴里塞滿扁米,代表圓滿。
伊朗的中秋節(jié)據(jù)說比中國還早,叫「邁赫爾節(jié)」,屬拜火教(祅教)節(jié)日,當天以品嘗果實為樂。
印度的中秋叫「明月節(jié)」或「排燈節(jié)」,除祈豐收,也紀念光明戰(zhàn)勝黑暗。
而尼泊爾中秋叫「德賽節(jié)」,在9至10月間舉行,又稱「九夜節(jié)」,群眾會圍成圈賞月。
中秋節(jié)拜月習俗:
早在古代,我國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tǒng)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