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视频在线观看,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在线,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手机版,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sup id="fgl9g"></sup>
      <legend id="fgl9g"><abbr id="fgl9g"><thead id="fgl9g"></thead></abbr></legend>

      高一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練習題及答案按課時

      發(fā)布時間:2017-01-07  編輯:admin 手機版
      件 w w w5
      k
      第二單元
      【單元概覽】
      本單元是你升入高中后學習的第一個文言文單元。主要內容是古代記敘散文,所選的3篇文章,都是流傳千古的敘事名篇。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記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前發(fā)生的一場外交斗爭。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還派兵保衛(wèi)鄭國,最后晉軍也不得不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選文篇幅雖短,但善于敘事,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詳略得當,寫得波瀾起伏,生動活潑;說辭語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
      《荊軻刺秦王》選自《戰(zhàn)國策》,記述了一個悲壯動人、傳誦千古的歷史故事。課文圍繞一個“刺”字展開了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的性格也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移,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tài)及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得到了生動的表現(xiàn),如荊軻的忠義、剛直、果敢、機智,太子丹的焦慮仁慈,樊於期的豪爽慷慨,秦王的貪殘怯弱,秦武陽的外勇內怯。本文敘事中帶有強烈的抒情筆觸,環(huán)境描寫雖著墨不多,但成功地渲染了氣氛。
      《鴻門宴》節(jié)選自《史記》,記述了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后,為爭奪天下而展開的第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是《項羽本紀》中極為精彩的片段。魯迅曾將《史記》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確,司馬遷不但是偉大的史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文學家和語言巨匠。他善于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本文在“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jié),通過生動的對話描寫、精彩的動作描寫以及對劍拔弩張、危機四伏的氣氛的渲染,使讀者身臨其境,充分感受到了歷史脈搏緊張的悸動。作者還巧妙運用對比手法,把“楚漢相爭”的序幕寫得有聲有色。
      學習本單元,一要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根據(jù)要求背誦課文中精彩的片段。二要注意體會作品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此外,學習本單元,還要注意領會、運用提要鉤玄的讀書方法概括要點,提取精要。
      4 燭之武退秦師
      【積累整合】
      1.請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并朗讀兩遍。
      秦軍氾南( ) 夜縋而出( ) 佚之狐( )
      若不闕秦( ) 吾其還也( ) 越國以鄙遠( )
      2.給下列加點詞注音、釋義。
      (1)共( )其乏困 共:________
      (2)無能為也已( ) 已:________
      (3)失其所與,不知( ) 知:________
      (4)秦伯說( ),與鄭人盟 說:________
      3.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________陪:________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為:________賜:________
      (3)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闕:________唯:________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________敝:________
      (5)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是:________過:________
      (6)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辭:________猶:________
      4.辨析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許君焦、瑕( ) 蜀之鄙有二僧( )
      雜然相許( ) 越國以鄙遠( )
      潭中魚可百許頭( )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
      子亦有不利焉( )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
      且焉置土石( )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 若毒之乎( )
      輟耕之壟上( ) 吾其還也(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失其所與,不知( )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5.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晉,何厭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空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________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________所作。它與________、________合稱“春秋三傳”!蹲髠鳌飞朴诿鑼憫(zhàn)爭和記述人物的言行,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得當。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
      【感悟鑒賞】
      ◆同步閱讀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1.下列詞語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鄭既知亡矣 既然
      B.亦去之 離開
      C.朝濟而夕設版焉 渡河
      D.又欲肆其西封 延伸、擴張
      2.下列詞語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苛政猛于虎也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誰與歸
      D.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燁然若神人
      3.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夜縋而出,(佚之狐)見泰伯
      B.(鄭伯)許君焦、瑕
      C.(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晉君)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
      4.鄭伯請燭之武出面說退秦師,燭之武推辭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边@句話有什么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選文第二段看,燭之武的說辭充分表現(xiàn)了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請參考示例,從給出的三句話中任選兩句進行點評。
      示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點評:站在秦的立場說話,引起秦王好感,為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可能。
      (1)鄰之厚,君之薄也。
      (2)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3)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第________句。點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句。點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遷移閱讀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①。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②!鄙臧阍唬骸懊阒!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奔罢淹踉陔S③,申包胥如秦乞師④,曰:“吳為封豕長蛇⑤,以薦食上國⑥,虐始于楚⑦。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⑧,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⑨,若鄰于君⑽,疆場之患也⑾。逮吳之未定⑿,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鼻夭罐o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⒀,下臣何敢即安⒁?”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⒂。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選自《左傳?定公四年》)
      【注釋】
      ①伍員:即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謀略家。本為楚國人,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吳國,發(fā)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申包胥:楚國大夫,包胥是字,申是他的食邑。②復:同“覆”,顛覆。③昭王:楚平王的兒子,名壬。隨:諸侯國名。④如:去到,往。⑤封:大。豕:野豬。⑥薦:多次。食:侵食。⑦虐:侵害,殘害。⑧越,流亡。⑨夷:指吳國。德:這里指貪心。⑩鄰;接鄰。⑾疆場:邊界。⑿逮:及,趁。⒀所伏:藏身之地,安身之地。⒁即安:到適當?shù)牡胤饺,指“就館”。⒂《無衣》:《詩?秦風》中的篇名。詩中有“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和“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等詩句。
      6.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其亡也 亡:________
      (2)我必能興之 興:________
      (3)世以事君 事:________
      (4)將圖而告 圖:__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語句中,全部表現(xiàn)申包胥愛國赤誠的一組是( )
      (1)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
      (2)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3)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
      (4)秦哀公為之賦《無衣》
      (5)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
      (6)夷德無厭,若鄰于君,疆之患也
      A.(1)(4)(6) B.(1)(3)(5) C.(2)(3)(6) D.(4)(5)(6)
      9.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伍員和申包胥雖是朋友,但在對待楚國的問題上,政治觀點并不一致。
      B.申包胥假托昭王之命到秦國求救,對秦哀公申說吳滅楚之害和秦救楚之利。
      C.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應了申包胥的請求,并為他賦《無衣》這首詩。
      D.申包胥在言辭游說不起作用的時候,在秦庭日夜痛哭,終于感動了秦哀公。
      【探究應用】
      1.學完本文后,有位同學擬了一幅對聯(lián),請你對出下聯(lián)。另外,你還可以根據(jù)文章內容,自選角度,嘗試著再擬一副對聯(lián)。
      (1)上聯(lián):鄭文公知錯能改納諫任賢
      下聯(lián):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擬對聯(lián):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怎樣看待秦穆公撤軍這件事?請你盡可能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寫下你的想法,然后和同學進行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荊軻刺秦王
      【積累整合】
      1.給下列加點的詞注音,并朗讀兩遍。
      臣愿得謁之( ) 皆為戮沒( )( )
      右手揕其胸( ) 偏袒扼腕而進曰( )( )
      為變徵之聲( ) 人不敢與忤視( )
      使工以藥淬之( ) 箕踞以罵曰( )( )
      士皆瞋目( ) 以其所奉藥曩提軻( )( )
      2.給下列加點詞注音、釋義。
      (1)卒( )起不意 卒:________
      (2)厚遺( )秦王寵臣 遺:________
      (3)秦王必說( )見臣 說:________
      (4)仰天太息流涕( ) 涕:________
      (5)荊軻怒,叱太子曰( ) 叱:________
      (6)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 ) 創(chuàng):________
      3.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進兵北略地 略:________
      (2)振怖大王之威 振:________
      (3)日以盡矣 以:________
      (4)持千金之資幣物 幣:________
      (5)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反:________
      (6)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 遲:________
      (7)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________
      (8)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廢:________
      4辨析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軻自知事不就( ) 圖窮而匕首見( )
      持就火煬之( ) 乃遂私見樊於期( )
      荊軻遂就車而去( )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
      新陳代謝( )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恐懼不敢自陳( ) 秦王驚,自引而起( )
      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 )
      顧計不知所出耳( )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 )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 )
      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B.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D.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
      6.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鑒賞】
      ◆同步閱讀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鼻赝踔^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王還柱而走(通“環(huán)”,繞)
      B.愿舉國為內臣(全、整個)
      C.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信件、信函)
      D.荊軻奉樊於期頭函(雙手捧著)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它不同的一項是( )
      A.使畢使于前 B.嘉為先言于秦王曰
      C.燕王拜送于庭 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分為四組,全都直接表現(xiàn)了荊軻勇敢的一組是( )
      ①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②秦武陽色變振恐
      ③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下面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易水送別,慷慨悲歌,荊軻做好了以身赴死的準備。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贊賞荊軻,所以巧言討好秦王,引見荊軻。
      C.秦武陽隨荊軻刺殺秦王,卻被秦王的威風嚇倒,差點暴露此行動機。
      D.荊軻刺殺秦王未成,因為他想要挾秦王,定下條約,報答燕太子丹。
      6.司馬遷《史記》中對荊軻刺秦王主要情節(jié)的記載,幾乎是照錄了上面的選文。上面選文最后一句話是“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史記》中則寫作:“于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蹦阏J為哪一句更富有表現(xiàn)力?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遷移閱讀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③,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④,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⑤,以頭搶地爾⑥!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⑦,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⑧;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⑨。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⑩,與臣而將四矣⑾。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⑿,今日是也!蓖Χ稹
      秦王色撓⒀,長跪而謝之曰⒁:“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⒂: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
      注釋:①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安陵是當時的一個小國,在現(xiàn)在河南鄢陵西北。②唐雎(jū):人名。③請廣于君:意思是讓安陵君擴大領土。廣,擴充。④怫(fú)然:盛怒的樣子。⑤免冠徒跣(xiǎn):摘掉帽子,光著腳。⑥搶(qiānɡ):碰,撞。⑦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⑧聶政之刺韓傀(ɡuī)也,白虹貫日: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⑨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⑩休祲(jìn):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⑾與臣而將四矣:(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⑿縞素:白色的絲織品,這里指穿喪服。⒀撓:屈服。⒁長跪而謝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靠在腳跟上。跪時上身挺直,表示莊重。⒂諭:明白,懂得。
      7.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雖然:________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第一個“使”:________
      第二個“使”:________
      (3)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逆:________ 輕:________
      8.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需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對。請揣摩下列兩句話,說說其“潛臺詞”是什么。
      (1)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臣而將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秦王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來作交易,是為了幫助安陵君擴充疆土。
      B.安陵君認為以大易小是好事,但因為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換。
      C.“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是秦王的質問,也透露出威脅之意。
      D.“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直接表現(xiàn)了唐雎的英勇頑強,不畏強暴。
      【探究應用】
      1.請將下面一段文字改寫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記敘文,要求有形象生動的場面描寫和人物刻畫。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6 鴻門宴
      【積累整合】
      1.給下列加點的詞注音,并朗讀兩遍。
      目眥盡裂( ) 令將軍與臣有郤( )
      賜之彘肩( ) 項王按劍而跽曰( )
      旦日饗士卒( ) 沛公奉卮酒為壽( )
      拔劍切而啖之( ) 如今人方為刀俎( )
      2.給下列加點詞注音、釋義。
      (1)范增數(shù)目項王( ) 數(shù):________
      (2)沛公欲王( )關中 王:________
      (3)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 語:________
      (4)料大王士卒足以當( )項王乎 當:________
      (5)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 間:________
      (6)度( )我至軍中,公乃入 度:________
      3.“為”在古漢語中有很多含義。請你給下列加點的“為”注音釋義,注意詞性,并總結一下它的讀音規(guī)律。
      (1)使子嬰為相 音:( )義:________
      (2)為擊破沛公軍 音:( )義:________
      (3)吾屬今為之虜矣 音:( )義:________
      (4)竊為大王不取也 音:( )義:________
      (5)誰為( )大王為( )此計者
      為:①________②________
      (6)人方為( )刀俎……何辭為( )
      為:①________②________
      “為”的讀音規(guī)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通哪個字。
      (1)距關,毋內諸侯 ____________
      (2)張良出,要項伯 ____________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___________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____________
      (5)令將軍與臣有郤 ____________
      (6)因擊沛公于坐 ____________
      (7)交戟之士欲止不內 ____________
      5.辨析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沛公軍霸上( ) 固不如也( )
      為擊破沛公軍( ) 沛公起如廁( )
      從此道至吾軍( ) 勞苦而功高如此( )
      沛公不勝杯杓( ) 珍寶盡有之( )
      刑人如恐不勝(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予觀夫巴陵勝狀( )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
      其意常在沛公也( ) 乃令張良留謝( )
      目似瞑,意暇甚( )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
      6.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沛公曰:“孰與君少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________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是我國第一部________,與后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前四史”。同時,《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被魯迅先生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鑒賞】
      ◆同步閱讀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眹堅唬骸按似纫樱〕颊埲,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表椡踉唬骸皦咽浚 n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衽婀绕魄厝胂剃,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狈畤垙牧甲。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1.對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殺人如不能舉(盡) B.備他盜出入與非常(意外的變故)也
      C.故(故意)遣將守關者 D.沛公起如廁,因(趁機)招樊噲出
      2.對選文相關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樊噲闖帳,“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目的是表達對項羽的憤怒、仇恨。
      B.樊噲?zhí)鎰钋筚p,暗寓尊崇項王之意,滿足了項羽自矜功伐的心理。
      C.樊噲強行闖帳,一番陳詞后,項王沒有發(fā)怒,反而賜座,表明殺機已經基本消除。
      D.劉邦在危急中“如廁”很可能是借口,實際是急欲脫逃,招樊噲出,暗中有所謀算。
      3.下面的兩段話,一段是劉邦對項伯說的,一段是樊噲對項羽說的,說法非常相似,這說明了什么?這兩段話又有什么區(qū)別?
      沛公……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樊噲曰:“……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衽婀绕魄厝胂剃,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選文看,樊噲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遷移閱讀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靠岸)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表椡跄嗽唬骸拔崧劃h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恩施好處)!蹦俗载囟。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5.根據(jù)上下文,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有誤的一項是( )
      A.項王軍壁(構筑壁壘)垓下 B.持短兵(軍隊)接戰(zhàn)
      C.縱江東父兄憐(同情)而王我 D.有美人名虞,常幸(被寵幸)從
      6.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對下面句中的省略部分補充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
      B.項王則夜起,飲(于)帳中
      C.不忍殺之,以(之)賜公
      D.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8.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上節(jié)選的內容主要寫了垓下之圍和烏江拒渡,均表現(xiàn)了項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B.項羽的軍隊在劉邦及諸侯的軍營四面唱起楚歌,同時上演了一幕“霸王別姬”的悲劇。
      C.項羽之所以烏江拒渡,是因為覺得是老天要滅掉自己,且失敗無顏見江東父老。
      D.項羽敗亡烏江,已抱必死的決心,但不忍心殺死跟隨自己作戰(zhàn)多年的愛駒,把它贈送給了烏江亭長。
      【探究應用】
      1.下面這三首詩,詠的都是西楚霸王項羽,請認真閱讀,回答后面的問題。
      題烏江亭
      壯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這三首詩的評價角度有什么不同?
      杜牧的詩是從_______________角度來評價的。
      王安石的詩是從_______________角度來評價的。
      李清照的詩是從_______________角度來評價的。
      (2)這三首詩的作者借對項羽的評價分別表達了什么觀點?
      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單元達標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1.下列加點字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氾南(fàn) 參乘(chénɡ) 酈山(lí) 拜謁(yè)
      B.拊心(fǔ) 自刎(wěn) 濡縷(rú) 戍守(shù)
      C.扼腕(è) 玉玦(jué) 須臾(yí) 豎子(shù)
      D.鄙遠(bǐ) 陬生(zōu) 骨髓(suí) 惶急(huánɡ)
      2.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若不闕(削減)秦,將焉(為什么)取之
      B.微(假如沒有)太子言,臣愿得謁(拜見)之
      C.愿伯具(詳細)言臣之不敢倍(通“背”)德也
      D.愿大王少(稍微)假借之,使(派遣)畢使于前
      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
      B.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C.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D.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B.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
      C.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D.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
      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它不同的一項是( )
      A.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
      B.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
      C.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D.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
      6.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
      B.《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它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魯迅先生評價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C.《戰(zhàn)國策》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歷史著作,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有關的謀議或辭說。《荊軻刺秦王》一文選自《戰(zhàn)國策》。
      D.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撰寫的史學巨著《史記》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我們過的《陳涉世家》《鴻門宴》都選自《史記》。
      7.根據(jù)下面的意思寫出成語。
      (1)做事清苦,功勞很大。
      成語:_______________
      (2)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成語:_______________
      (3)形容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成語:_______________
      (4)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成語:_______________
      (5)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成語:_______________
      8.默寫。
      (1)_______________,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2)大行不顧細謹,_______________。
      (2)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其所與,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其還也!币嗳ブ。
      9.用“/”給下列的文言語段斷句。
      (1)薛 譚 學 謳 于 秦 青 未 窮 青 之 技 自 謂 盡 之 遂 辭歸 秦 青 弗 止 餞 行 于 郊 衢 撫 節(jié) 悲 歌 聲 振 林 木 響 遏行 云 薛 譚 乃 謝 求 反 終 身 不 敢 言 歸。
      (2)弈 秋 通 國 之 善 弈 也 使 弈 秋 誨 二 人 弈 其 一 人專 心 致 志 惟 弈 秋 之 為 聽 一 人 雖 聽 之 一 心 以 為 有鴻 鵠 將 至 思 援 弓 繳 而 射 之 雖 與 之 俱 學 弗 若 之 矣為 是 其 智 弗 若 與 吾 曰 非 然 也。
      二、閱讀下面的選段,按要求回答問題。
      (一)
      蘇代為燕說齊,未見齊王,先說淳于髡曰:“人有賣駿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②。’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今臣欲以駿馬見于王,莫為臣先后③者,足下有意為臣伯樂乎?臣請獻白璧一雙,黃金萬鎰④,以為馬食!贝居邝赵唬骸爸斅劽!比胙灾醵娭,齊王大說蘇子。
      (選自《戰(zhàn)國策》)
      【注釋】
      ①比:接連。②賈:通“價”。③先后:偏義復詞,即“先”,先導。④鎰: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
      10.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蘇代為燕說齊 為:________
      (2)先說淳于髡曰 說:________
      (3)愿子還而視之 愿:________
      (4)以為馬食 以為:________
      11.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言之王而見之,齊王大說蘇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秋,鄭伯如晉。晉人討其貳于楚也,執(zhí)諸銅鞮①。欒書②伐鄭,鄭人使伯蠲行成,晉人殺之,非禮也。兵交,使在其間可也。楚子重③侵陳以救鄭。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笔苟悽苤,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⑤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人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惫虇栔,對曰:“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于嬰齊而夕于側⑥也。不知其他!惫Z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惫珡闹,重為之禮,使歸求成。
      (選自《左傳?成公九年》)
      【注釋】
      ①銅鞮:古地名,在今山西沁縣南。②欒書:晉國大夫。③子重:即下文的嬰齊,楚國令尹。④稅:同“脫”。⑤泠人:即伶人,樂官。⑥側:指子反,楚國大夫。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晉人討其貳于楚也 貳:從屬二主
      B.使稅之,召而吊之 吊:慰問
      C.以朝于嬰齊而夕于側也 朝:朝見
      D.稱大子,抑無私也 大:同“太”
      13.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秋,鄭伯如晉 給貢職如郡縣
      B.非小人之所得知也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C.仁以接事,信以守之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D.事雖大,必濟 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1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方式與其它不同的一項是( )
      A.公曰:“能樂乎?” B.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D.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15.下列對本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晉侯視察軍用倉庫時,無意間見到了楚國戰(zhàn)俘鐘儀,因為被他的忠君愛國行為感動,所以下令釋放了他。
      B.鐘儀在回答晉侯問話時,提及本國尊貴的人嬰齊和側時也直呼其名,表達了對晉侯的尊重,所以晉侯放他回國了。
      C.晉侯問鐘儀楚國國君怎么樣,鐘儀先推說不知道。晉侯一再追問,鐘儀就舉出楚君小時候的事來敷衍晉侯。
      D.范文子認為鐘儀有仁、信、忠、敏的高尚品格,如果放他回國,他一定會為晉國辦成與楚國和好的大事。
      三、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寫作練習。
      16.在本單元中,我們領略了古代杰出人物的風采,燭之武、荊軻、劉邦、項羽……請你從本單元課文涉及的人物中任選一個,以“我看……”為題,寫一段文字評說歷史人物。注意引用史實,字數(shù)不限。
      第二單元
      4 燭之武退秦師
      【積累整合】
      1.fàn zhuì yì quē huán bǐ
      2.(1)ɡōnɡ通“供”,供給。 (2)yǐ通“矣”,語氣詞,相當于“了”。
      (3)zhì通“智”,明智。 (4)yuè通“悅”,高興。
      3.(1)焉:為什么。陪:增加。 (2)為:給予。賜:恩惠
      (3)闕:侵損、削減。唯:句首語氣詞,表希望。
      (4)因:依靠。敝:損害。 (5)是:這。過:過錯。
      (6)辭:推辭。猶:尚且。
      4.
      答應 邊遠的地方 語氣詞 如果
      贊同 當做邊邑 哪里 好像
      表約數(shù) 見識淺陋 怎么 你
      往,到 還是,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的 自己的
      助詞,不譯 代“行李”
      5.(1)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3)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
      (4)現(xiàn)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
      (5)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6)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
      6.編年體 左丘明 《公羊傳》 《谷梁傳》
      【感悟鑒賞】
      1.A
      2.C
      3.C
      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在年輕時并沒有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則流露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
      5.(1)點評:暗示秦幫晉成霸業(yè)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從根本上動搖秦晉聯(lián)盟基礎,不能不讓秦伯動心。(2)拉攏引誘之后,燭之武又不失時機地從歷史出發(fā),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3)進一步從現(xiàn)實的角度分析了晉的貪欲,滅鄭后必犯秦,使秦意識到自己的危險。
      6.(1)逃亡。 (2)復興。 (3)事奉。 (4)考慮
      7.我們國君還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沒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這樣去客館休息呢?
      8.B(提示:“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三句均從不同的側面表現(xiàn)了申包胥的愛國赤誠!肮丫厣琊ⅲ皆诓菝А本涫菙⑹龀淹醯睦Ь骄秤!扒匕Ч珵橹x《無衣》”句則表明秦哀公出兵救楚。“夷德無厭,若鄰于君,疆之患也”句是向秦哀公陳說吳滅楚后會成為秦的禍患。)
      9.C(提示:“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應了申包胥的請求”說法有誤!扒夭罐o焉,日:‘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句則說明申包胥如秦乞師不是一帆風順的!傲,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句的記敘更能說明這一點。)
      【探究應用】
      1.(1)示例:燭之武不計前嫌退敵救國
      (2)示例:上聯(lián):佚之狐臨危薦勇士,慧眼識才下聯(lián):燭之武受命退秦師,雄辯救鄭
      2.提示:對于這一問題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如:從秦國的角度看,秦穆公撤軍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故其撤軍無可厚非;從晉國的角度看,秦晉已結盟,燭之武是在挑撥離間,秦國撤軍是一種背叛行為;從燭之武的角度看,說退秦軍則是為了國家利益,天經地義……
      5 荊軻刺秦王
      【積累整合】
      1.yè lù mò zhèn tǎn è zhǐ wǔ cuì jī jù chēn nánɡ dǐ
      2.(1)cù通“猝”,突然。 (2)wèi贈送。 (3)yuè通“悅”,喜歡,高興。
      (4)tì眼淚。 (5)chì叱責。 (6)chuānɡ傷。
      3.(1)掠奪,奪取。 (2)通“震”。 (3)通“已”,已經。 (4)禮品。(5)通“返”。 (6)以……為遲。 (7)用匣子 (8)倒下
      4.
      成功 同“現(xiàn)”,顯露 舊 舉起
      靠近 會見 陳述 身子向上起
      上 被 列 引用
      不過,只是 靠近
      拜訪 并,列
      回頭 等到
      5.D
      6.(1)現(xiàn)在的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來購取他的頭顱。
      (2)這是我日日夜夜為之咬牙切齒、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3)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給他送行。
      (4)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約契來回報燕太子啊!
      【感悟鑒賞】
      1.C(“函”在這里是名詞作狀語,“函封”就是用匣子封好)
      2.B(B項中的“于”是“對”的意思,其它三項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3.荊軻拿了地圖捧送給秦王,打開地圖,地圖全部打開,匕首就露了出來。
      4.D
      5.B
      6.提示:“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备挥斜憩F(xiàn)力。因為這里用急促短句,突出地渲染了當時的緊張氣氛。而“于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钡墓(jié)奏則顯得舒緩得多!皵亍北取皻ⅰ憋@得更有力;“目眩良久”較之“不怡者良久”,更突出了秦王的驚魂未定,與上文驚心動魄的緊張場面相呼應。
      7.(1)即使這樣。(提示:“雖”“然”在古代是兩個詞。) (2)派遣。出使。(3)違背。輕視。
      8.(1)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一定發(fā)怒,就要使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是要穿喪服,今天就是這樣。(2)我明白了:為什么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9.(1)你最好將安陵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fā)怒,那后果不堪設想。(2)我將效法專諸、聶政、要離這三人,刺殺你。
      10.C(提示: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假,想霸占安陵是真。安陵君識破了秦王的用心,“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換”是安陵君對付秦王的借口。“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從側面表現(xiàn)了唐雎的英勇頑強,不畏強暴。)
      6 鴻門宴
      【積累整合】
      1.zì xì zhì jì xiǎnɡ zhī dàn zǔ
      2.(1)shuò屢次。 (2)wànɡ稱王。 (3)yù告訴。 (4)dānɡ抵擋,阻擋。 (5)jiàn小路。這里是抄小路的意思。 (6)duó估計。
      3.(1)wéi做。 (2)wèi替,給。 (3)wèi被。 (4)wéi認為。 (5)①wèi替,給。②wéi提出,做出。 (6)①wéi是。②wèi句末語氣詞。
      “為”的讀音規(guī)律:作動詞時讀wéi,作介詞或語氣詞時讀wèi。
      4.(1)距通“拒”,內通“納” (2)要通“邀” (3)倍通“背” (4)蚤通“早” (5)郤通“隙” (6)坐通“座” (7)內,通“納”
      5.
      駐扎 及、比得上 禁得起 助詞,無實意
      軍隊 往、去 盡 助詞,用在主謂之間
      軍營 像 優(yōu)美的 到,往……去
      心意,意圖 辭別,辭謝
      神情,神態(tài) 感謝
      料想,意料 謝罪,道歉
      6.(1)沛公說:“你跟他誰大誰小?” (2)之所以派軍隊把守函谷關,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事故。 (3)我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在黃河北作戰(zhàn),我在黃河南作戰(zhàn)。 (4)范增多次給項王使眼色,又接連三次舉起所佩帶的玉玦示意項王(殺死沛公)。 (5)干大事不必拘泥小節(jié),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7.司馬遷 紀傳體通史《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感悟鑒賞】
      1.C(這里的“故”是“所以”的意思)
      2.A(樊噲闖帳,“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目的是以勇武示人,也是為了引起項王的注意)
      3.說法相似,說明劉邦陣營內部已達成了統(tǒng)一的口徑,團結一致。不同之處在于劉邦說這番話意在替自己辯解、開脫,希望項伯在項羽面前多多美言,強調自己“不敢倍德”。這是劉邦“以屈求伸”的權宜之計。樊噲說這番話則是據(jù)理怒斥項羽,責之以“義”。擺出與懷王之約,意在提醒項羽,應該當王的是劉邦,而不是你項羽,再說劉邦雖早入咸陽,卻“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言明其勞苦功高,也滿足了項羽居功自傲的心理,實際上是“以攻為守”的明智之舉。
      4.勇猛、豪爽、粗中有細
      5.B(這里的“兵”,意思是“兵器”)
      6.(1)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2)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購求我的腦袋,我就把這份好處送你吧。
      7.D(“指王翳日”意思是“指給王翳說”,“指”后面沒有省略的成分)
      8.B(“四面楚歌”應是漢軍在唱楚地的歌)
      【探究應用】
      1.(1)杜牧的詩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王安石的詩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李清照的詩是從節(jié)操(氣節(jié))角度來評價的。 (2)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zhàn)爭的勝負,歷史的規(guī)律不可違背。李清照認為人要有氣節(jié),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死了也要有英雄氣概。
      單元達標
      1.B(A項中“參乘”讀“shènɡ”,“酈山”讀“l(fā)ì”;C項中“須臾”讀“yú”;D項中“骨髓”讀“suǐ”)
      2.C(A項中“焉”:哪里;B項中“謁”:請求;D項中“使”:“讓”的意思)
      3.C(A項第一句中“因”的意思是“依靠”,第二句中“因”的意思是“趁機”;B項第一句中“亡”的意思是“逃跑”,第二句中“亡”的意思是“滅亡”;C項中兩個“然”的意思都是“然而”;D項第一句中“舉”的意思是“全”,第二句中“舉”的意思是“盡”)
      4.D(A項“窮困”——古義指走投無路,處境困窘。今義指生活貧窮,經濟困難。B項“山東”——古義指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地區(qū)。今義指山東省。C項“以為”——古義是把……作為。今義是認為。)
      5.D(A、B、C三項中加點詞都是名詞作狀語)
      6.C(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
      7.(1)勞苦功高 (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3)秋毫無犯 (4)四面楚歌 (5)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8.(1)風蕭蕭兮易水寒(2)大禮不辭小讓(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以亂易整,不武
      9.(1)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2)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日/非然也。
      10.(1)替。 (2)游說。 (3)希望。 (4)把……作為。
      11.(1)接連在市場上站了三天,沒有人知道他賣的是千里馬。 (2)伯樂于是圍著這匹馬轉著看了看,離開時又回頭看了看,這馬的價錢立刻漲了十倍。 (3)(諄于髡)進宮向齊王報告了這件事,齊王召見了蘇代,非常欣賞他。
      12.C(句中“朝”與“夕”相對,是早晨的意思)
      13.D(A項中前一個“如”的意思是“到……去”,后一個“如”的意思是“像”;B項中前一個“之”是代詞,后一個“之”的意思是“到……去”;C項中前一個“以”是連詞,后一個“以”意思是“用”;D項中兩個“雖”的意思都是“即使”)
      14.B(B項中的加點詞屬于名詞作狀語,其它三項中的加點詞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15.D(A:晉侯是在范文子的勸說下才釋放了鐘儀;B:鐘儀在回答晉侯問話時,提及本國尊貴的人嬰齊和側時也直呼其名,是對楚國國君的尊重;C:鐘儀舉出楚君小時候的事并不是敷衍晉侯)
      16.略
      文 章來
      源蓮山 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