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課文中有許多隱性的語言文字,作為文本的“留白”,如果能夠好好地利用它們,孩子們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將更加透徹和深刻。在交流、理解的五個重點句的教學中,我都比較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產(chǎn)生聯(lián)系,也比較注意抓住文本內(nèi)部隱藏的信息和“留白”,使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展開思維,理解文本詞句深層次的含義。比如“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中的省略號,孩子們可以讀到很多標點里所隱含的東西;比如“什么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中的“什么”究竟指什么,讓孩子自己來填補書本中的空白,看到文字里的,聯(lián)想到文字外的,使孩子對留白的理解適時地和畫面達成共鳴,進而促進對文字的理解和意義的把握。
三、以“朗讀”代解說,體驗語言文字
首先,我采用復習詞語并運用詞語說句子的方法復習前面的第一個自然段,既作為對第一課時學習的檢測,這樣的復習方式也更符合一篇“故事”的特點。而這種方式由于觸動了學生的興奮點,學生的思路也更加活躍,之后的學習和理解也更加多元。
在教學幾個重點句時,我在語言文字的訓練后都不忘讓孩子帶著自己的體會去讀一讀句子,每一次的朗讀以文字的解讀為基礎(chǔ),同時也把對文字的理解推到了新的高度:在朗讀中體會兩個“不斷”,在朗讀中理解三個“變成”,在朗讀中目睹那“沒喘氣的大雨”,在朗讀中經(jīng)歷漫長的“一年年一代代”和“多少年多少代”。
四、以情動情,激發(fā)學生想說的欲望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通過小練筆旨在使學生從文中受到啟發(fā),懂得“保護環(huán)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后已經(jīng)認識到了要保護樹木,不能亂砍亂伐,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道理。但是在讓他們對小村莊的人們說幾句話,并提出環(huán)保建議這個環(huán)節(jié)時,由于學生沒有親身體驗,加上詞語積累不夠,所以口語表達也就不流暢。因此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口語練習,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必要的目標。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設(shè)計【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品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領(lǐng)悟文本主旨。
2、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引導學生領(lǐng)會愛護樹木、保護環(huán)境、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莊變遷的原因。
2、理解本文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件展示,設(shè)疑激趣,引進文本:
課件出示兩幅圖畫讓學生鑒賞,同時設(shè)置懸念,隨機將學生引進文本。
二、課件過渡,圖畫引領(lǐng),疏通文本: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幅圖畫的不同點。
2、讓學生找出與兩幅圖畫相對應(yīng)的段落,指導品讀。
3、讓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
4、讓學生展開想象在兩幅圖畫之間再加一幅圖畫。
三、課件催化,尋根求源,感悟文本:
1、教師過渡,引讀文中寫村民肆意砍伐樹木的部分。
2、學生合作探究:小村莊被洪水沖毀的原因,并引導學生尋找“源頭”。
3、讓學生扮演角色想象說話。
4、讓學生交流“村民”及“鋒利的斧頭”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并將二者相聯(lián)系,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5、學生討論:怎樣能使這塊土地重返原來的面貌?
四、課件引申,內(nèi)外相通,拓展文本:
1、學生交流:自己身邊所存在的破壞環(huán)境的現(xiàn)象。
2、讓學生圍繞“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這個話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布置學生畫一張環(huán)保宣傳畫。
板書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