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尋隱者不遇》鑒賞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提起古詩詞,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頭大的古詩詞賞析?古詩詞鑒賞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活動,是對作品更深層次的探討和領悟。古詩詞鑒賞怎么做會更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尋隱者不遇》鑒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賞析一: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jié)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 現(xiàn)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十分 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 轉折,“云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xiàn)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xiàn),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了。
賞析二:
這是一首名作,評者甚眾。蔣一葵《唐詩選匯解》:“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崩铋A《詩法易簡錄》:“一句問,三句答,寫出隱者高致。”王文濡《唐詩評注讀本》:“此詩一答,四句開合變化,令人莫測。”
全詩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詩,卻有環(huán)境,有人物,有情節(jié),內容極豐富,其奧秘在于獨出必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藏問于答,幾問幾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拔摇眮淼健八上隆眴枴巴印保 見得“松下”是“隱者”的住處,而“隱者”外出。“尋隱者不遇”的題目已經交待清楚!半[者” 外出而問其“童子”,省掉問話而寫出“童子” 的答語:“師采藥去! 那么問話必然是:“你的師父干什么去了?”“我” 專程來“尋隱者”,“隱者”“采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他上哪兒采藥去了?”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是從“只在此山中”的回答里暗示出來的。聽到這一答,不難想見“我”轉憂為喜的神態(tài)。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來嗎?因而迫不及待地問:“他在哪一處?”不料童子卻作了這樣的問答:“云深不知處!眴栐捯矝]有明寫,可是如果沒有那樣的問,又怎能會有這樣的答呢?
詩人巧妙地以答見問,收到了言外見意的藝術效果!拔摇钡膯栐捁倘灰娪谘酝猓拔摇迸c“童子”往復問答的動作、情態(tài)及其內心活動也見于言外。比方說,你讀到“云深不知處”的時侯,只要設身處地,眼前就會出現(xiàn)一幅圖畫:“童子”一邊說,一邊遙指;“我”跟著“童子”遙指的方向望去,東邊是白云,西邊也是白云;蒼巒翠嶺,時露林梢,時而又淹沒于茫茫云海。那么,“隱者”究竟何處“采藥”呢?
四句詩,通過問答的形式寫出了“我”、“童子”、“隱者”三個人物及其相互關系,又通過環(huán)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隱者”隱于“此山中”,則“尋隱者”的“我”必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一般都熱衷于“爭利于市,爭名于朝”,“我”當然是個知識分子,卻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究竟為了什么?當他佇立“松下”四望滿山白云,無法尋見“隱者”之時,又是什么心情?這一切,都耐人尋味,引人遐想。(摘自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詩精選》)
后世紀念:
賈島村
據河北省《景縣志》752頁載:“賈島村在縣城西南五十余里。村旁有云蓋寺,為唐代詩人賈島出家的地方,久廢”。
人物墓地
在縣城南郊安泉山。長12米,寬、高各3米,砌石為垣。有清建墓碑“唐普州司戶參軍浪仙之墓”。墓前有清建瘦詩亭,內陳歷代文人吊唁賈島的石刻詩文。
唐開成五年(840年),賈島61歲時遷來普州(今四川安岳縣),任司倉參軍。他到任后,曾組織講學。政務之余常去南樓(南門外過街樓,1958年拆除)讀書作詩。曾寫出《夏夜登南樓》詩:“水岸寒樓帶月躋,夏林初見岳陽溪。一點新螢報秋信,不知何處是菩提。”此外,還有《寄武功姚主簿》、《送裴校書》、《送僧》、《原上草》、《詠懷》等詩篇,均為賈島在南樓寫成。唐會昌三年(843年),朝廷升賈島為普州司戶參軍,未受命而身先卒,終年64歲。遺體安葬在安岳縣城南安全山麓。他的朋友蘇絳為他寫了“賈司倉墓志銘”,記述賈島生平、死、葬日期和地點等甚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安岳縣令徐觀海(浙江錢塘人)在墓前建造“瘦詩亭”。后來的縣令斐顯忠又進行重建,并立牌坊,尚存。
賈公祠
賈公祠在北京房山區(qū)房山城南的石樓鎮(zhèn)二站村,有一座2005年修復竣工的賈公祠,是為紀念唐代著名詩人賈島而建。重建的賈公祠由兩部分組成,西部是文化接待區(qū),是兩重院落。其中陳列了紀念賈島的文字書畫,供人欣賞。東區(qū)是賈公祠的重點,前半部是由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的院落。正殿名為“騷壇異幟殿”,內有賈島塑像。并有賈島在房山無相寺清居生活的壁畫。東配殿名為“瘦詩軒”,內有賈島與另一位詩人孟郊的并列塑像。壁畫表現(xiàn)了詩人為吟詩不辭辛苦的情景。西配殿名為“月下齋”,是表現(xiàn)“推敲”的故事。內有賈島與人生知己韓愈的塑像。壁畫再現(xiàn)了“推敲”發(fā)生的情景。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后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fā)牢騷,被韓愈發(fā)現(xiàn)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人物軼事
早年出家
賈島的家鄉(xiāng)范陽曾是安祿山的老巢,安史之亂平定后,這里又長期為藩鎮(zhèn)所據,處于半隔絕狀態(tài)。賈島出生于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計,只好棲身釋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禪房生活,養(yǎng)成他孤僻冷漠而內向的性格,耽幽愛奇,淡于榮利,喜怒鮮形于色,世事頗少縈懷。但他仍酷愛吟詩,常常為構思佳句而忘乎所以,“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辟Z島也因此被視為唐代苦吟詩人的典型。
推敲由來
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詩留了下來:
《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第二天,賈島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覺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更恰當些。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這時,正在京城做官的韓愈,在儀仗隊的簇擁下迎面而來。行人、車輛都紛紛避讓,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竟然闖進了儀仗隊中。差人把他帶到韓愈面前。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聽了,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對賈島說:“還是敲字好些。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沒有閂,也不能魯莽撞門,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寫詩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尋隱者不遇》鑒賞】相關文章:
《尋隱者不遇》古詩詞鑒賞11-28
尋隱者不遇08-22
邱為《尋西山隱者不遇》詩詞鑒賞07-31
《尋隱者不遇》改編07-02
《尋隱者不遇》改編11-09
改寫尋隱者不遇10-11
改寫尋隱者不遇10-09
《尋隱者不遇》改寫11-11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09-01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