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九年級語文《蒹葭》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蒹葭》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語文《蒹葭》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人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一首詩歌。它是《詩經(jīng)?國風》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愛情詩,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章法抒寫了主人公對意中人的傾慕之戀,以及欲見而不得的惆悵、執(zhí)著之情。
學生分析
八年級(初二年級)的同學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fā)學生,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fā)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彼,教師注重營造特定的氛圍,通過富有感情的誦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感受、創(chuàng)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diào)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美的動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儀、錄音帶和VCD碟片。
2.詩詞曲賦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shù)的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與之相關(guān)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一)導語設計:
師: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xiāng)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初讀詩歌
1.多媒體投影薄霧中的水邊蘆葦,蘆葉蕭蕭,茫茫蒼蒼。在這個畫面的襯托下,投影出詩歌原文。(藍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樂(低聲地):播放小提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
3.學生初讀課文:借助“預習提示”以及注釋,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飛揚的導語,清新自然的背景畫面,悠揚恬靜的音樂,使課堂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美,使學生體驗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課的基調(diào)。】
二、品味賞析
(一)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在《水邊的阿蒂麗娜》的音樂聲中,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誦同時進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從而產(chǎn)生共鳴!
2.請同學說說選擇《水邊的阿蒂麗娜》的作為背景音樂的原因。
【體會詩歌迷茫而略帶憂郁的情感基調(diào)】
3.詩歌中主人公為何憂傷?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態(tài)度如何?
【整體感知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向往和追求純潔的愛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執(zhí)著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語言
1.上述體會你是從詩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文重章疊句的結(jié)構(gòu)特色,品味詩歌樸素清新風格灑落的`語言】
2.創(chuàng)新設計:請同學把大屏幕上的詩歌中加點的詞改換一下,要求改后的詩歌整體風格不變。
【這個設計遷移性、挖掘性很強,它點燃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自主學習的火花。詩歌中的加點詞語為三段對應部分稍加變化的詞語,學生改換后的詞大多是貼切的、和諧的,多元的。在這創(chuàng)新的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潛移默化的。】
3.熟讀成誦。(采用男女聲交替讀、齊讀等各種形式)
三、激發(fā)激情
(一)深層理解:
1.課后思考練習一: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目的讓學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為理解詩歌中的深層敘往往是從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為切入口的。】
2.自由討論“蒹葭”“蘆葦”“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讓學生極大地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積累,通過相象和聯(lián)想,準確體會意象的象征意義!
(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激情
1.多媒體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詞,同時播放這首歌。
2.思考:你認為這首改編自《蒹葭》的歌詞好嗎?為什么?
【在討論中,學生發(fā)現(xiàn)歌詞將原詩中的渺遠迷茫、纏綿感傷的意境,反復詠唱的形式等精華部分保留了下來。這一發(fā)現(xiàn),加深了學生對原詩的理解。學生在這首優(yōu)美的歌曲聲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體驗。】
3.您也許不是詩人,也許不是藝術(shù)家,但老師相信你有豐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這首詩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shù)形式來表現(xiàn)的情景嗎?(各學習小組之間合作、探究、討論)
【這一設計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這種開放型的題目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上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層出不窮,水到渠成地把學生創(chuàng)造的激情激發(fā)出來。】
九年級語文《蒹葭》教學設計 2
知識目標:
復習《詩經(jīng)》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六義”的概念;復習《詩經(jīng)》結(jié)構(gòu)特點:重章疊句、疊詞;熟悉中國古代詩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標:初步掌握詩歌欣賞、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夠分析出詩人運用意象所帶來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充分為我國古代悠久的詩歌傳統(tǒng)感到驕傲、自豪;并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之美、朦朧之美。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
在我們深入探討《詩經(jīng)·蒹葭》的藝術(shù)特色之前,讓我們再次復習一下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關(guān)于《詩經(jīng)》的文學常識。出示幻燈片,限點擊出問題,請同學們一起回答,正確后再點擊出答案,并加以總結(jié)。(本部分約用時5分鐘)
問題1 《詩經(jīng)》又名?反映了何時的詩歌作品?
回答1 《詩》、《詩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約5XX年(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作品。
問題2 《詩經(jīng)》的“六義”按音樂類型和藝術(shù)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 《詩經(jīng)》“六藝”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從音樂類型上分的,后三者是從藝術(shù)特色上分的!百x”是鋪陳直敘,“比”是打比方,“興”是感物抒情。
問題3 《詩經(jīng)》共有多少篇?“風”、“雅”、“頌”各有多少?
回答3 《詩經(jīng)》共305篇,其中“風”共15國風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分為“商頌”5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共40篇。
問題4 人們常!帮L騷”并提,它們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謂的“風騷”是指《詩經(jīng)》中的“風(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乃至文學的代稱。
問題5 《詩經(jīng)》是中國詩歌、文學史上什么流派的源頭?
回答5 《詩經(jīng)是指中國詩歌、文學史上“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而楚辭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問題6 《詩經(jīng)·蒹葭》選自《詩經(jīng)》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詩經(jīng)·蒹葭》選自《詩經(jīng)》中的《秦風》。
二、導入正課
1、讓我們再次齊聲背誦一下《詩經(jīng)·蒹葭》,并感受一下這首詩在各個方面的'特色與美。提示一下,這首詩的特色與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從《詩經(jīng)》固有的藝術(shù)特色,如“賦”、“比”、“興”,如結(jié)構(gòu)形式特點上尋找,也可以從其他的藝術(shù)特點,如分析詩歌常用的系列術(shù)語,如“意象”的營造上尋找。
2、給同學5分鐘按照小組進行討論,如果討論熱烈可以適當延長3分鐘,在同學討論同時走進各個小組進行聆聽、指導,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點有所深入即可。
3、小組討論結(jié)束,進行匯報發(fā)言。由每一小組推選一名發(fā)言人介紹本小組結(jié)論。大致來說,以下幾點由于前面已經(jīng)提到,應該多能回答出:
a、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cè)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zhí)著、內(nèi)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jié)合最后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zhí)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zhí)著多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b、虛實相間,富于朦朧美!耙寥恕钡睦斫饪梢郧f萬、彼此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凄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九年級語文《蒹葭》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準確富有感情的背誦。
2.品味詩歌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準確富有感情的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情景導入本課。
2. 簡介《詩經(jīng)》。
二、朗讀 感知大意
1.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圈點生字。
2. 抽學生朗讀本詩,師生共同評價。
3. 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字音、語速、語調(diào)。
4. 學生自由朗讀本詩,把握語速、感情基調(diào)。
5.抽學生朗讀本詩,師生共同評價對語速、語調(diào)的把握。
6.引導學生說說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7.各組推薦代表在班內(nèi)展示朗讀,評出優(yōu)勝組。
8.全體學生齊讀。
三、研讀 感悟意境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本詩,結(jié)合注視,組內(nèi)理解大意。教師巡視,答疑解難。
2.引導學生思考:景物描寫和“重章疊句”的作用。
3.學生感悟意境,
《蒹葭》譯文
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jié)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間。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干。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蘆葦初生鮮艷,白色露水還沒完。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教學反思
今天講了《詩經(jīng)》中的《蒹葭》,看著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F(xiàn)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個別讀,再齊讀)
二、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 (近義詞或反義詞放在一起,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蒼蒼 萋萋 采采 未晞 未已 水之湄 水之涘 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躋 右 水中坻 水中沚
三、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為一組交流。
四、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并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著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zhí)著的。
緊接著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讓孩子們繼續(xù)思考:這里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在本詩的重章疊句手法運用上,我以下面的文體形式引導:三小節(jié)的內(nèi)容幾乎是重復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jié)?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復,實際又不是完全重復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這時鈴聲響起,沒有給學生們當堂成誦的時間了。本來覺得一節(jié)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松,結(jié)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后,他們經(jīng)歷一些事后,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去微笑吧。
【九年級語文《蒹葭》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蒹葭教學設計05-27
蒹葭作文09-27
詩經(jīng)《蒹葭》教學設計(附反思)(通用10篇)05-15
杜甫《蒹葭》閱讀答案09-25
蒹葭古詩詞12-18
《蒹葭》詩詞深度賞析07-19
《關(guān)雎》《蒹葭》練習題與答案05-06
遠望的蒹葭流淚了現(xiàn)代詩歌09-24
八年級《蒹葭》改寫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