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古代服飾的代稱
古代的服飾以其鮮明的特性,顯示了穿著者的貴賤尊卑或性別職業(yè),因而不同特點的服飾就成了不同社會地位人的代稱,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頭,代指平民,具體而言指本業(yè)為農(nóng)業(yè)與小手工業(yè),末業(yè)為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chǎn)的人。戰(zhàn)國時期,黔首之稱已經(jīng)廣泛使用,《呂氏春秋》中《執(zhí)一》、《振亂》、《懷寵》和《戰(zhàn)國策·魏策》、《韓非子·忠孝》、李斯《諫逐客書》、《禮記·祭義》等均曾出現(xiàn)。它的含義與當(dāng)時常見的“民”、“庶民”同。秦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尚黑!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詔令謂民為“黔首”,這是秦統(tǒng)一中國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內(nèi)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發(fā)布“使黔首自實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nóng),按照當(dāng)時實際占有的田數(shù),向封建政府呈報,即可取得國家的承認。從此,“黔首”一詞便伴隨著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國范圍內(nèi)施行而成為固定稱謂。
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為沒有學(xué)識的人。
白袍:舊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為入試士子的代稱。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或有朝客譏宋濟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紛紛?’濟曰:‘蓋由緋袍子、紫袍子紛紛化使然也!彼魏檫~《容齋三筆·葉晦叔詩》:“一閒十日豈天賜?慚愧紛紛白袍子。”宋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詩:“愿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宋葉適《葉路分居思堂》詩:“白袍雖屢捷,黃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多穿布衣。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絲,其馀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敝T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辈家轮唬粗肛氋v之交。
袍澤:“袍”和“澤”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稱。《詩經(jī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在這里用來形容戰(zhàn)士們互相友愛、同心同德的品質(zhì),因此“袍澤”就成了將士、戰(zhàn)友的代名詞。
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讀書人常穿的服裝,泛指有學(xué)識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題衡山縣新學(xué)堂呈陸宰》詩:“金甲相排蕩,青衿一憔悴。”明清科舉時代則專指秀才。
蒼頭:原指戰(zhàn)國時主人戰(zhàn)旗下的軍隊,多以鄉(xiāng)黨的青年組成,因以青巾裹頭,故名!稇(zhàn)國策·魏策一》:“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萬,蒼頭二千萬!薄妒酚洝ろ椨鸨炯o》:“少年欲立嬰,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迸狍S集解引應(yīng)劭曰:“蒼頭特起,言與眾異也。蒼頭,謂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領(lǐng),以相別也!敝翝h代,戰(zhàn)事減少,逐漸淪為奴隸,操持貴族邸宅的雜務(wù)。遭逢戰(zhàn)亂,仍不失主人近侍軍隊的性質(zhì)。魏晉以后,則純?yōu)樗郊遗!稘h書·霍光傳》:“(霍)云當(dāng)朝請,數(shù)稱病私出,多從賓客:張圍獵黃山苑中,使蒼頭奴上朝謁,莫敢譴者!薄稌x書.石崇傳》:“有司薄閱崇水碓三十余區(qū),蒼頭八百余人,他珍寶貨賄稱是!薄睹鲿っ裾罚骸熬疤┲,楊杰上言:‘臣家蒼頭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蒼頭楊釗等職。’詔許之!
黃裳:黃色表示尊貴,穿黃裳意味著臣居尊位,因而黃裳成了將做君主的太子的別稱。盧照鄰《中和樂·歌儲宮》:“黃裳元吉,邦家以寧!
黃冠:古代指箬帽之類,蠟祭時戴之!抖Y記·郊特牲》:“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鄭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時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黃落。”孔穎達疏:“黃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焙蠹唇柚皋r(nóng)夫野老之服。東漢末年,張角創(chuàng)立太平道,信奉黃帝,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dāng)立”,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起義軍皆頭裹黃巾,首領(lǐng)張角等亦都穿黃衣。這開了后來道士黃衣的先風(fēng)。隋唐時,黃色漸為皇家壟斷,唐高宗總章年間“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舊唐書·輿服志》)。黃衣道服遂亦漸為白、黑、青取代,唯留頂上黃冠還維系著舊時崇尚。《新唐書·方技傳》載:“李淳風(fēng)父播,仕隋高唐尉,棄官為道士,號‘黃冠子’”。后世遂用以指道士。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形似月牙,下沿有相對二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fā)髻上。《三禮圖》稱:“道冠,其制小,僅可撮其髻,有一簪中貫之!秉S冠是全真道士常用的道冠,全真道士受戒后方可戴之。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龍門派長春真人邱處機,西行見過元朝成吉思汗后,元代皇帝賜給邱真人一塊金子和一塊玉,要邱祖戴在頭上。邱祖當(dāng)即運用道家內(nèi)功,調(diào)動體內(nèi)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成月牙冠,又把玉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成吉思汗目瞪口呆。后來全真弟子為了紀念邱祖,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指甲印痕。
縉紳:插笏于紳帶間,舊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士大夫!稘h書·郊祀志上》:“其語不經(jīng)見,縉紳者弗道!鳖亷煿抛ⅲ骸袄钇嬖唬骸N,插也,插笏於紳!直咀鲹|,插笏於大帶與革帶之間!鼻逋鯌(yīng)奎《柳南隨筆》卷四:“故事:官批訟牒,必以硃筆點訟者姓名。其人或係縉紳,則用圈焉。”張溥《五人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簪纓: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杜甫《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空余老賓客,身上愧簪纓!迸f時把它作為做官者之稱。如:簪纓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青衫:“青衫”黑色的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后人也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币蚨槁某闪撕篱T賓客的代稱。李白《寄韋南陵冰》詩:“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
巾幗:本是古代婦頭上的頭巾或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三國志》。當(dāng)時諸葛亮多次向司馬懿挑戰(zhàn),司馬懿不予應(yīng)戰(zhàn),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司馬懿還不如一個女性。自古以來把婦女中的英雄豪杰稱為“巾幗英雄”,故代指女性。
青衣: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為婢女的代稱。白居易《懶放》詩:“青衣報平旦,呼我起盥櫛。”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因用為婦女的代稱!都t樓夢》第一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被裙釵!
紈绔:紈绔是古代一種用細絹做成的褲子。古代富貴人家的子弟都穿細絹做的褲子,這很能反映出他們奢侈的特點,因此,人們常用紈绔來形容富家子弟。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赭衣:《說文》:“赭,赤土也!币猿嗤寥疽,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時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稱囚犯。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
拓展:中國古代服飾的發(fā)展歷史
原始服飾
原始服飾根據(jù)出土的骨針、骨錐等制衣工具想象復(fù)原的。在紡織技術(shù)尚未發(fā)明之前,動物的毛皮是人們服裝的主要材料。當(dāng)時還沒有繩、線,可能用動物韌帶來縫制衣服。
在山頂洞人的遺址及其它古墓里,層發(fā)掘出大量的裝飾物,其中有頭飾、頸飾和腕飾等,材料有天然美石、獸齒魚骨和海里的貝殼等,當(dāng)時佩戴這些飾物,可能不僅是為了裝飾,也許還包含著對漁獵勝利的紀念。
商代的冠飾
商代的冠飾戴卷筒式冠巾、穿華麗服裝的貴族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領(lǐng)窄袖衣,衣著華麗,衣上布滿云形花紋。腰束寬帶,腰帶壓著衣領(lǐng)下部,衣長過膝。
腹部懸有一塊長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云形飾物,似乎是佩帶著一種刀劍之類的武器。
商周貴族服飾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籃、綠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黃制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jīng)久不變并一直保存至今。
經(jīng)現(xiàn)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并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后,再用畫筆添繪。(根據(jù)出土玉人服飾復(fù)原繪制)
東周男子服飾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lǐng)子通用矩領(lǐng)。
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dāng)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制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制成,叫“革帶“。
戰(zhàn)國胡服
戰(zhàn)國胡服戰(zhàn)國時期的服飾有較明顯的變化,比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謂胡服,實際上是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它與中原地區(qū)寬衣博帶式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為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動。
首先采用這種服裝的趙武靈王,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齊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這種服裝最初用于軍中,后來傳入民間,成為一種普遍的裝束。
戰(zhàn)國婦女服飾
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xù)衽鉤邊”!榜拧本褪且陆。“續(xù)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
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制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后片縫合,并將后片衣襟加長,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后,再用腰帶系扎。
戰(zhàn)國帶鉤
戰(zhàn)國帶鉤帶鉤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山東、陜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屢有實物發(fā)現(xiàn),史料也有記載。由于帶鉤結(jié)扎起來比紳帶更便利,逐漸被普遍使用,取代了絲絳的地位。
至戰(zhàn)國以后,王公貴族、社會名流都以帶鉤為裝飾,形成一種風(fēng)氣。帶鉤的制作也日趨精巧。它的作用,除裝在革帶的頂端用以束腰外,還可以裝在腰側(cè)用以佩刀、佩劍、佩削、佩鏡、佩印或佩其它裝飾物品。
南北朝以后,一種新型的腰帶“蹀躞帶”代替了鉤絡(luò)帶,“蹀躞”不用帶鉤,而用帶扣,帶鉤的作用便隨之消失。
戰(zhàn)國武士服飾春秋時期的青銅盔帽(遼寧出土實物)。這個時期的盔帽,稱兜鍪,又稱胄、首鎧、頭鍪或盔,其形制各不相同,有用小小塊甲片編綴成一頂圓帽的,有用青銅澆鑄成各種形狀的。
在一些銅盔的頂端,還往往豎有一根銅管,以便在使用時插上鳥羚及纓飾等飾物。這種銅盔的表面,大多打磨得比較光滑,而里面卻粗糙高低不平,由此推斷,當(dāng)時戴這種盔帽的武士,頭都要裹頭巾。
漢代長冠
漢代長冠戴長冠、穿袍服的官員(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著衣木俑)。長冠,漢高祖劉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編制,故稱劉氏冠,后定為公乘以上官員的祭服,又稱齋冠,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為此冠。
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dāng)作禮服。它們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lǐng)、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lǐng)子以袒領(lǐng)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nèi)衣。這種袍服是漢代官吏的普通裝束,不論文武職別都可穿著。
【中國古代服飾的代稱】相關(guān)文章:
古代稱謂文化常識01-25
民族服飾06-26
夏朝服飾特點10-26
裋褐是哪個朝代服飾01-17
古代服飾都有哪些稱呼09-21
小班音樂教案《娃娃的服飾美術(shù)》08-12
中國古代諺語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