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根譚》讀后感 推薦度:
- 菜根譚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菜根譚》讀書心得(通用20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qū)懸黄x書心得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心得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菜根譚》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菜根譚》讀書心得 1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沖刷、洗禮,留下一顆瑰麗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評價這本書: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來品味,果香可以用舌頭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
乍一看這本書,感覺都是一些常見的經(jīng)常聽的建議,但經(jīng)過仔細閱讀,讓我越來越著迷,這些道理往往被我們平時忽視的,就像菜根,一旦品嘗就有它的獨特。
這是古往今來前人成功與失敗的總結(jié)。例如,秦始皇的統(tǒng)一無疑是由于他善于出謀劃策,這最終使他成為第一個建立中央集權(quán)國家的人,從而獲得了千古一帝的稱號。
楚懷王死在異鄉(xiāng)也因為不聽屈原的勸告,置屈原的勸告于不顧,最后陷入了秦國的悲慘境地。秦始皇與楚懷王成功與失敗的對比,這無疑是對這句名言最好的詮釋。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這是勸我們要謙虛,不要自以為是,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人是不會輕易展示自己的智慧的,一旦露出鋒芒,只會引起別人的.嫉妒。
楊修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以為自己很聰明,三、四次猜中了曹操的心思,還把話說了出來,最后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你說楊修聰明?他很聰明,但是他為什么會死呢?這是他的愚蠢,因為他能猜出曹操的心思,卻猜不出他的性格。
曹操心里怎么想,大臣們幾乎都知道,只是覺得自作聰明的楊修不知道,因為他不知道才招妒。
因此,智慧似乎是愚蠢的,偉大的技能似乎是笨拙的,值得我們從生活的規(guī)則中吸取教訓。
我喜歡《菜根譚》,因為它是一本流傳千古的書。充滿哲理的味道,充滿變化的人生哲理,充滿詩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收獲人生準則。
《菜根譚》讀書心得 2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靜;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你聽過嗎?這是在《菜根譚》中的一則,說了在一個靜的地方,很安靜,這不是真正的'靜,要在一個喧鬧的地方靜下來,才是真正的靜。
有一次,我和媽媽來到一個農(nóng)村,那里很窮苦,他們在那里干活,種田,滿頭大汗。我在城市里整天很開心,可是我在農(nóng)村里看到那些小孩子,和種田的大人們也很開心。為什么呢?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在快樂的環(huán)境中很快樂,這不是真的快樂,在很窮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中仍然保持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終于知道了,我在學校里努力學習,刻苦讀書中取得的快樂才是真的快樂。
我一定會做到這些的。
《菜根譚》這本書是對我有好處,我會把這本書保存得很好,認真學習。
《菜根譚》讀書心得 3
從懵懂幼年到現(xiàn)在書生意氣的今天,關(guān)于我們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聽得最多的,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每每聽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且百聽不厭!感慨之余,幸而未忘激勵自己努力的去接觸中華之偉大的傳統(tǒng)文化。有一天,當我從圖書館將《菜根譚》捧回宿舍,看完其前集的第一篇后,我徹底的被她的魅力所折服!從此往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潛意識里逐漸的走出朦朧,有了較為確切的輪廓,然而就算我窮盡眼力,仍舊不能看到她的邊際,在世間的所有事物中難以找到任何一件事物與之相媲美。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quán)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愛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語言精煉雋永,對于道德的堅守與否的后果,一語道破。讀罷,我便陷入了沉思對于人生的道理進行闡述的書籍,名人等數(shù)不勝數(shù),但能夠像此句話一樣將人生道理道的如此深入的少之又少!此后,便無可救藥的被她的魅力迷上了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yīng)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是融儒,道,釋意蘊于一體的智慧結(jié)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于人的'正義修身,養(yǎng)性育德有著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積極的咀嚼著菜根,細細的品味。有道是性定菜根香
夜深人寂,靜下心來,投入到這本書中后,慢慢的從苦澀的菜根中品出了淡淡的甘甜,如同從雪山上滲透下來的清泉在口中輕輕的滑過,絲絲的清甜的同時又帶來一種清涼至及的感覺,讓人久久地回味,不由自主的再次陶醉于書香處世之味。
很多人都說:90后的年輕人總是裝成熟。我是一個90后的學生,對于這句話的體會尤其深刻。以前在同學甚至在父母,老師的面前總有一種要表現(xiàn)的很有能力處理事情的樣子,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裝成熟吧。很多次的經(jīng)歷后,我也就漸漸的明白,其實自己一直都在做著一件很是滑稽的事情在積極的表現(xiàn)成熟的同時,卻毫無保留的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無知,自己的涉世淺的特點。與其練達,不若普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著實讓我對以前的種種想法,表現(xiàn)感到無比的羞愧,對于朋友,親人的寬容,大度更是感激之至。見識廣,老成練達在處理世事人情方面的確很有用處,但是也常常令人圓于世故,掩沒了率真的天性,會讓自己獲得很累,更有能失去別人的信任。這其中所滲透的處世智慧因該是一種糊涂處世的智慧。糊涂處世并非真的糊涂,而是懂得謙虛,圓融,懂得在適當?shù)臅r候表現(xiàn)自己,保持沉默和敢于自我批評。
《菜根譚》讀書心得 4
科室發(fā)了本《菜根譚》,剛拿到手時不明白為什么這本書要叫菜根譚,我以為以為是不是一本有關(guān)菜類的書呢?直到閱讀內(nèi)容的時候才略有明白。
原來《菜根譚》系取宋汪革氏“人咬菜根,百事可做”語意。是一部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是融儒,道,釋意蘊于一體的智慧結(jié)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我眼中的《菜根譚》,是一部難得的人生奧秘和為人處世的書籍。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宇宙間的大妙,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但更令人驚嘆的是作者那天馬行空般的思辨以及深邃精妙的處世哲學。
培根曾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弊x了融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于一爐的書籍——《菜根譚》,猶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潤著我的心靈。
這本書是明代洪應(yīng)明的一本語錄作品,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千古不朽。真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處事等方面提出的準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到了現(xiàn)代,又被日本商界人士奉為心理學教材。這本書里的道理非常深奧,有些竟是我們現(xiàn)在所不能理解的。其中我印象很深的一篇是:一位商人路過一個村莊,看到一孩童手持棍棒正鞭打一條小小的青蛇,那小蛇已經(jīng)遍體流血。商人勸道:“你瞧,小蛇都流血了,不要再打了!”小孩好奇,向商人要了他的衣服后就走了。后來商人又經(jīng)過那個村子,看到有一個白衣少年正牽馬在路邊等候他。原來少年是那條小青蛇的哥哥,小青蛇原本是一個小精靈,故而化身青蛇到人間去游玩,不料小孩子還以為他是條蚯蚓,就拿來樹枝打著玩。今天,他哥哥來報答恩公了。
《菜根譚》被奉為修身養(yǎng)性的人生教材,有人評價此書:“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被ㄏ憧梢杂帽莵砥肺,果香可以用舌頭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初看此書,就讓我越看越著迷,這些道理在平時常被我們忽略,就如菜根一樣,一旦細細品味卻是有其獨特之處。
書中有無處不在的博大、淡泊、寬容、善良和智慧,所有這一切,讓我覺得自己豈止是在讀書,而是與一位智者交談,與一位畏友交流。
《菜根譚》需靜靜的讀,細細的品,這樣菜根才會越來越香,心智才會越來越高。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边@三十二個字的開場白闡明作者“性定菜根香”,因為萬味皆由根處發(f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隱珠藏,不可使人易知”這就說明了做人要光明磊落,象晴天白日一樣,人們都說“君子坦蕩蕩”。對于才能來說,就不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華,以免遭人嫉妒。在坦露自我的同時,我們是要帶面具的,帶不同的面具去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當然我們帶面具的目的要建立在真誠的基礎(chǔ)之上。展現(xiàn)才華的時候不要不分時間,不分場合。這樣不僅僅不能讓你矚目,還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大海之所以能成為大海,那是因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
“做人無甚高遠事業(yè),擺脫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圣境”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yè),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于名流,做學問也沒有什么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了。如果我們沒有被名利所左右,便專心致力與一項事業(yè),只要能擺脫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遠。如果追求華服美食,這些貪圖物質(zhì)享受的做法還在繼續(xù),那我們就是真的活著沒什么意義了。真的沒有必要去屈膝奉承,一切隨遇而安。
說到人的欲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沒有個人能滿足于一碟菜根。還記得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里,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論語·壅也篇》中,孔子贊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币馑际穷伝剡^著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擾,所以被后人稱為“亞圣”!熬討n道不憂貧”,“一簞食,一瓢飲”這些古老樸素的道理,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描繪了多么平淡的幸福畫面。
今天,我們還在為欲望而掙扎,為欲望而勾心斗角,為欲望而忽視身邊平淡的幸福,為欲望而拋棄自己純真的信念,為欲望而苦惱的時候,很多很多的道理,在很久以前我們的先人們就已經(jīng)悟出來了。
還是在今天,當我們還在煩悶于紛繁復雜的人際交往時,當我們面對工作消極懶惰時,當我們還在為衣食住
行勞心勞力時,很多很多的思想,在那古老淳樸的年代里,在那個欲望還沒有埋沒靈魂的年代里,我們的先人們早就有所交代了。
在現(xiàn)代社會里,恰恰相反,到處充斥著欲望和誘惑,我們的選擇多了,卻很少能選擇明智的。正如當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之后,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能力;當我們習慣了寶馬香車之后,卻浪費了上帝給我們用來腳踏實地走路的雙腿;當我們習慣了阿諛奉承之后,卻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來過濾留不住的風聲的。當我們習慣了燈紅酒綠的奢侈生活之后,卻忘了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綠色的。太多太多的習慣,太多太多對美好事物的視而不見,也許若干年之后,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沒了甜美的味覺,靈活的雙腿,清凈的耳根,藍色的天空,綠色的草兒。到那時,留下的不僅僅是一聲嘆息吧。
讀著這本書,心情頓時感覺明亮很多,書上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態(tài)等等,給我很多很多的啟示.正如書上所說,一個人的思想不應(yīng)該被欲望給蒙蔽,太多對物質(zhì)的欲望會阻止理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希望工作是輕松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意義;有了房子,我們還希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不就是休息的場所么,能放下一張床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于是,人生顯得越發(fā)不如意起來,在欲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只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
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極大的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這本書里闡述了為人應(yīng)世、淡泊從容、修身養(yǎng)性、怡情適性、功業(yè)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內(nèi)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方式。表現(xiàn)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
《菜根譚》中每條的字數(shù)都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的最為真切的感悟。遨游其中,不單單的是一種清新,不單單的是一種覺悟,心頭那份無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字里行間,藏著的卻是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在他那沉甸甸又帶著暖意的警策下,必然心有所悟且有所得。
今夜,再坐燈旁,用心來品味那一份人生的表白。
“性定菜根香”。
《菜根譚》讀書心得 5
夜深了,靜得可以聽見葉落的聲音,柔柔的音樂聲繞于耳際,青花瓷杯中茶葉隨水的沉浮漸漸變成綠色,晶瑩而清澈,杯子里的光影閃爍著水的靈動,那一刻心兒會明亮清新,恰是林間澗溪緩緩流淌,一日的蕪雜,此刻只有一份久違的寧靜縈繞于心。靜靜讀著《菜根譚》,品味: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恫烁T》是一部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出世等學問的語錄體文集,共分前后兩集、三百六十則,他以道德格言的形式,將儒釋道三家精髓于一爐,娓娓道出中國式的處世建業(yè)之方和修身養(yǎng)性之學。其中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福民治國的宏遠志向、親近自然的隱逸之趣,既富于生活氣息,又充滿詩情畫意。讀著細細回味,如茶在口,潤澤清新。
書的有句話,講的是:待小人不難于嚴,而難于不惡。對這句話,我理解為:對品德不好的人報以嚴格的態(tài)度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對待他們不討厭他們,要做到對事不對人!恫烁T》中有一句名言,威宜先嚴,恩宜后濃,它的意思是說,我們對待別人應(yīng)該從嚴到寬,如果先寬厚再轉(zhuǎn)至嚴格,別人就會憎恨你冷酷無情,而恩惠則要從淡轉(zhuǎn)濃,否則別人容易忘掉你的恩惠。這句話講的雖是修身方面的問題,但用到教育孩子上來,同樣適用。它提示我們對待孩子應(yīng)該一開始就嚴格要求,時時關(guān)注他(或她)身上出現(xiàn)的`各種小問題,防患于未然,只有孩子將各種規(guī)范轉(zhuǎn)化為自己內(nèi)在的自覺行為準則之后才能由嚴轉(zhuǎn)寬,否則極易產(chǎn)生一種破窗現(xiàn)象而引發(fā)一系列問題。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曾進行過一項有趣的試驗:他將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中產(chǎn)階級社區(qū)帕羅阿爾托和相對貧困雜亂的布郎克斯街區(qū),停在布郎克斯街區(qū)的那一輛,摘掉車牌、打開頂棚,結(jié)果那輛車在一天之內(nèi)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帕羅阿爾托的那一輛,擺了一個星期也完好無損。后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那輛車玻璃敲碎了,結(jié)果呢,僅僅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诖隧椩囼灒螌W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某個建筑物的一塊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結(jié)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
我們提倡對孩子寬容,那是指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想法,允許他們犯錯,但并不是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也不該得到批評,甚至還不適當?shù)孬@得激勵。青少年時期是是非觀念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教師和家長得體的嚴厲是完全必要的。如果一味的寬待孩子的那些因為主觀意識導致的錯誤,就會助長出現(xiàn)更多的破窗,使許多本來完好的玻璃也難以幸免。我們教育孩子不僅要及時更換被打破的玻璃,同時對出現(xiàn)細微裂縫的玻璃亦采取恰當?shù)难a救措施,從而在日常的嚴謹教育中獲得應(yīng)有的效益。比如學習上,有某一個人懈怠了,往往會影響周圍的其他同學,繼而那一塊學生在學習上都有所放松。
《菜根譚》讀書心得 6
這本書是高中友人所贈,附紙一張“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讀過后確有醍醐灌頂之意,因此寫下讀后感。
《菜根譚》為明代洪應(yīng)明所著,本書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語錄體,其中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書名取自宋儒汪革語:“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能夠堅強地適應(yīng)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會有所成就。而作者以“菜根”為名也意味著人的才智和修養(yǎng)只有經(jīng)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
此書成于明萬歷年間,現(xiàn)存大體有清刻版和明刻版,我所看的是清刻板。此書與《圍爐夜話》和《小窗幽記》并稱為“處世三大奇書”,明代于孔兼在《萊根譚題詞》中評論《菜根譚》說:“其譚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盡巖險。俯仰天地,見胸次之夷猶;塵芥功名,知識趣之高遠。筆底陶鑄,無非綠樹青山;口吻化工,盡是鳶飛魚躍。”此書文學造詣高超,且書中所蘊含的道理更是深刻,引導人正心修身,養(yǎng)性育德,將龐雜高深的內(nèi)容用平實通俗的文字表達出來:“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需向薄冰上履過!彼闶且槐狙潘坠操p的書,其中的話語理解其表面意思并不難,但一個人可能還要經(jīng)歷許多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我最喜歡的是他所書的處世哲學,其言簡練而深刻。
此書共十編,我挑選幾編略講,其第一編,便是修身養(yǎng)德篇,強調(diào)修養(yǎng)身心是做事的根本,“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立身需高,以高標準要求自身,那些堅持到最后的成功之士皆是如此,此外,廣闊的胸襟、有嘗試與行動的勇氣和堅持,在客觀條件相同時,成敗更在乎這些內(nèi)在素質(zhì),完善自身是最根本之事。
第三編,立志問學篇,以志和學為主,人當立志,從前立志是君子的事,而今立志也是普通人的事,書中說,一個人沒有遠大的志向不能算人,看到這句話時總覺言過其實,但又心有不甘,立志確是每個人都應(yīng)做的,這個人的根本所在!坝兄菊吡㈤L志,無志者常立志”當有明確的`目標后,專注于此,每一步前行總會有所收獲。學之道,在乎勤,讀書是立身之本,“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是改變自身氣質(zhì)甚至命運的最佳途徑。
第五編,待人接物篇,其中講與人交往,一強調(diào)“恕”字,孔子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高境界。二為“誠”,“人無信不立”,誠信是做人之本,“安于愚拙,誠懇對待”才是待人之道。同時“對人不可輕為喜怒,對物不可重為愛憎”,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注重喜怒不形于色,“制怒”也是林則徐的人生座右銘之一,管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清晰的觀察事物。
第六編處世應(yīng)酬篇,強調(diào)入世后為人準則和與人交往之道,為人處世講究把握好度,書中最高境界就是“得道的人方正但卻不顯得生硬,有棱角但卻不會傷人,正直坦率但卻不放肆無忌,光潔明亮但卻不刺眼炫目”。做到此種程度,對自我的管理達到超脫境界,掌握好各種平衡,想必便是儒家中庸之道最高的體現(xiàn)。
《菜根譚》雖然成書于約300年前,其中哲理不可否認有些許不合時代之處,但在今日也有極大的借鑒意義,仔細研讀此書終會在為人處世上有所獲。
《菜根譚》讀書心得 7
我第一次看《菜根譚》是在十年前,那時太年輕,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很多東西都是囫圇吞棗。而今已是而立之年,有了一些人生經(jīng)驗,便更能理解書中的至理名言了!恫烁T》是明代洪應(yīng)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書里闡述了為人處世、淡泊從容、修身養(yǎng)性、怡情適性、功業(yè)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內(nèi)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方式。表現(xiàn)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
讀《菜根譚》須靜靜地讀,細細的品,用心感悟,方能領(lǐng)略到它的哲學和智慧。也曾說:“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讀懂一部《菜根譚》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方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饬G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商界人士喜歡讀《菜根譚》,因為他們認為《菜根譚》是一部奇書,是企業(yè)界經(jīng)營管理的`“指南”,企業(yè)家修身養(yǎng)性的“教材”;僧侶們喜歡讀《菜根譚》,是因為其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菜根譚》,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于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
我讀《菜根譚》的最大感悟是它能使人的心境更加平靜。當你愉悅時,它是一首清脆婉轉(zhuǎn)的歌,讓你心悅飛翔;當你憂郁時,它是一首悠遠而又有力的笛聲,讓你重整旗鼓,走出陰霾!恫烁T》是一壇久經(jīng)醞釀的老酒,值得我們?nèi)テ肺丁⑾硎。它更像是一壺老茶,值得用心去泡,用心去喝,用心去細細體會。
“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梢娞斓夭豢梢蝗諢o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贝笠馐窃诳耧L暴雨的天氣中,連飛禽都感到哀傷憂慮;在晴空萬里的日子里,連草木也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可以一天沒有和祥之氣,而人間也不可以一天沒有歡欣之氣。這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xiàn)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jīng)常保持喜悅的心情,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崗位“先學生之憂而憂,后學生之樂而樂”的工作熱忱;不但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tài),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強”、“修辭立其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品格,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這個時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而且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
《菜根譚》讀書心得 8
感悟還比較淺薄,不過品讀后著實感覺到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其中蘊藏的細小而又深刻的道理值得細細品味,所以在此也向各位老師推薦。有人對其評價是:這是一本修身養(yǎng)性的人生教材,能夠凈化你的心靈,啟迪你的智慧。我是在今年的暑假期間與之結(jié)緣,翻開品讀一番,受益匪淺,簡練的文字,帶給人潛移默化的力量。
該書總結(jié)了為人處世之策略,概括了功業(yè)成敗之智慧,指示修身養(yǎng)性之要義,指點生死名利之玄妙,倡導的是悲天憫人,普度眾生,空靈無際的超脫境界。讓人讀后猶如醍醐灌頂,頓感受益無窮。坦白的講,很多言辭我感悟并不深,可能實際的經(jīng)歷有限。僅就感悟頗深的幾點談起:《路留一步味讓三分》講的是走路到狹窄處,要盡量留出一點空間,讓別人也能過得去;吃飯吃到美味之時,別忘了省下三分,讓別人也能嘗一嘗。這正是最安全、最快樂的.處世立身之道!缎奶撁骼硇氖聟s欲》講的是一個人要抱有虛懷若谷的胸襟,只有謙虛才能容納真正的學問和真理;同時一個人又要抱善則善執(zhí)著的態(tài)度,因為只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抵抗外來物欲的侵入。舉個小例子,有時候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口干舌燥、花盡心思,學生們還是面無表情,此時你會怎么做?是暴怒處之還是冷漠的態(tài)度置之不理呢?還是……對待學生也要有一種胸襟,所謂律己宜嚴,待人宜寬。要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去解決。
徜徉在此書中,帶給你的是另一種境界,你會發(fā)現(xiàn)你所謂的煩惱毫無存在的意義,在體驗真理的同時讓我們一并收獲快樂。該書每一句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無法一一述說,我想說,讀這本書如同與一位智者交談,他似乎明白、理解你的一切,把你的煩惱、你的憂慮在細小的情理中幫你消除。
呈上一句話:讀書能夠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快樂、光彩和才干的體現(xiàn)也會因人而異,我們爭取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抽取一點時間與書為友,在這位朋友的帶領(lǐng)下去感悟幸福、體驗快樂。總之,讀書就是學習,就是反思,就是進步,也就是成長。爭做幸福的讀書人……
《菜根譚》讀書心得 9
這段時間,閑時一直在看從女兒那兒拿來的一本《菜根潭》,它是明朝末年隱士洪應(yīng)明所著。菜根潭三個字表達了作者“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至高心境。它講述了作者對人生的的領(lǐng)悟,包含了許多的人生哲理,讓你讀后會豁然開朗。無論你身陷人際困局還是職場是非中,它都會給你一把智慧的鑰匙幫你打開煩惱的大門。不僅如此,它還能讓你開闊思想、修養(yǎng)身心、讓你成為一個懂事理、明大義的人,這是本難得的、助人一生的好書。
常言道,人生不順之事常有。只要你還在人世間生存,就不可避免的涉入人情,不可避免的與各種各樣的煩心之事攪和在一起!熬又氖,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隱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标U述了,做人要光明磊落,象晴天白日一樣,人們都說“君子坦蕩蕩”“明人不做暗事”。對于才能來說呢,不易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華,以免遭人嫉妒。在坦露自我的同時,我們要心存善意的帶上面具,不同的面具去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展現(xiàn)才華的時候不要不分時間,不分場合。這樣不僅不能讓你矚目,還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因而做人要低調(diào)些,這不是世俗眼中的軟弱,而是一種修身之法,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大海之所以能成為大海,那是因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
“做人無甚高遠事業(yè),擺脫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圣境!弊鋈瞬皇欠且删鸵环瑐ゴ笫聵I(yè),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于名流,做學問也沒有什么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了。如果我們沒有被名利所左右,便專心致力與一項事業(yè),只要能擺脫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遠。如果追求華服美食,這些貪圖物質(zhì)享受的做法還在繼續(xù),那我們就是真的活著沒什么意義了。真的沒有必要去屈膝奉承,一切隨遇而安。
“晴天白日的節(jié)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zhuǎn)坤的經(jīng)綸,自臨身履薄處出!毕袂缣彀兹瞻愕墓饷骼诼涞墓(jié)操,是從貧困艱難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出來的,而扭轉(zhuǎn)大局的雄才偉略是從謹慎的.行事態(tài)度中磨練出來的,我明白了“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辈⑶乙小叭缗R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態(tài)度來行事。在讀書中靜靜的思考過程也即是生活的過程,若要真正的讀懂一部書,必須要保持一顆融有真實,真誠,真情的心,并可以為你所控,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釋放出來,讓周圍的人們感受的到你的真實,真誠與真情。讀書也就是品味人生真諦的過程,一本包含智慧的好書,讓人感覺就是如沐春風,《菜根譚》中每條的字數(shù)都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的最為真切的感悟。當這些集古賢人智慧于一體的文字從舌尖劃過時,不單單的是一種清新,心頭那份無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恫烁T》成功的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之道,既讓人有積極的對待人生之態(tài)度,又有超然于名利之外的情懷。我“悟性淺”,對于書中的智慧,只能“淺嘗”,結(jié)合自己以前對待人生的想法,感悟最為深刻的就是“糊涂處世”及如何耐得住寂寞!恫烁T》的智慧印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另一方面上,我也找到了一條排遣寂寞、煩惱的曲徑——在夜深人靜時,翻開一本名著,靜下心來,走入文字的世界,用心來品味“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譚》讀書心得 10
《菜根譚》是明代萬歷年間的學者洪應(yīng)明所撰,書中內(nèi)容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佛家的出世和作者自身的生活體驗,形成了一套處世為人的方式,表現(xiàn)了中國古人對人性、人生和人際關(guān)系的獨到見解。
這本書剛出的時候讀過,那是還是學生,差不多同學都是因為老師的推薦才看的。那時對書中的內(nèi)容并沒有太深味體會,更別說全面理解了,只是大概知道這本書寫的是些什么內(nèi)容,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那種吧。
現(xiàn)在重讀這本書,感觸全然不同了。有了一些生活的體驗,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明白了在這個社會上不是社會和周圍的人來適應(yīng)你,而是自己得學會去適應(yīng)周圍的人周圍的事!熬邮夭俾,不可露鋒芒”“心事使人知,才華應(yīng)隱藏”這些道理我是在付出生活的代價之后才體會到的。想起自己畢業(yè)那會兒,多天真,充滿著人生的各種幻想,對社會對世人充實了友好和信任。雖然貌似弱女子,即有鐵肩擔道義的豪情和責任感。為員工打抱不平,為工作獻計獻策,敢說敢做,敢作敢當,年少氣盛,意氣風發(fā),鋒芒畢露,又自命清高,不喜歡與同事們一樣閑來打牌工作時偷懶還有上班時間吃東西聊天。以為那樣就身正不怕影子斜。其實不然,如果不懂得與各種人相處好,怎么可能在那環(huán)境呆得好?果然,棒打出頭鳥,遭到小報告還有排擠,說人才金字塔是斜坡一樣的,可是我卻在坡里異軍突起。那時我才有所感悟,難怪革命時代的口號都是要與群眾打成一片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沒那么純粹沒那么簡單,那是一門藝術(shù),我除了要學會做好工作還要學會做人,與誰都要相處得好同時又不能無全自己的個性。經(jīng)過了一年又一年的工作,閱人無數(shù)之后,才一點一點的懂得一些。
我想這本事并不合適學生讀,你們欠缺生活基礎(chǔ),更適合有一些社會經(jīng)歷之后的人讀,至少工作一年半載后,有了現(xiàn)實生活的比照,有了人際關(guān)系的考驗,才能理解一些書中的道理。最后是多讀幾遍,隔一年半年的,就拿出來再讀一讀,感觸又會多一些深一些,就像是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菜根譚》為鏡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處世的方式。我覺得自己重讀這本書的時間間隔太長了一些,如果早一二年讀,日至今日,心理的成熟和為人處理的進度想必還更多一些,也就是說做人做事還會更成功一些。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yīng)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jié)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yǎng)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菜根譚》博大精深,妙處難以言傳,須有心人在工作之余,沏一杯清茶,靜靜的品位,菜根會越來越香,心智會越來越高。細味此書,一則重溫人間那種已被淡忘了的真趣,二來清醒一下被金錢燒灼得暈頭轉(zhuǎn)向的頭腦,尋找的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待人處事的準則,學會高瞻遠矚,學會達觀人生。
《菜根譚》的文字簡煉明雋,更是叫人含咀無窮,它亦駢亦散,融經(jīng)鑄史,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中有一股韌勁,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任何艱難險阻都能被以柔克剛地化解;中國人人生態(tài)度中有一種達觀,總是相信人性善的光輝會將自家的惡跡掩埋;中國人的應(yīng)世妙方中有一種率真,飲食男女,人生欲存,醇酒婦人,淺酌低唱,也不失為人生本來面目!恫烁T》能告訴我們的事情很多很多,在今天,現(xiàn)代化的城市喧囂已經(jīng)湮沒了古代風情并帶給我們與日俱增的焦慮、煩躁、不安乃至一天天的失眠和縱欲時,《菜根譚》如一溪清泉,能滌去我們焦燥的塵灰,化解我們心中的積煩。
菜根譚的含義:“菜根”比喻艱難困苦,“譚”通“談”表示對這種意志的探討
《菜根譚》讀書心得 11
培根曾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了融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于一爐的書籍——《菜根譚》,猶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潤著我的心靈。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不斷地沖刷、洗禮中留下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恫烁T》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菜根譚》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被ㄏ憧梢杂帽莵砥肺叮憧梢杂每趤砥肺,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
《菜根譚》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隱士融釋、道、儒于一身,別具慧眼,將自己的人生奧妙和盤托出的結(jié)晶。我覺得《菜根譚》思人間事,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書。喜歡讀《菜根譚》,他認為:“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商界巨子們喜歡讀《菜根譚》,因為他們認為《菜根譚》是一部奇書,是企業(yè)界經(jīng)營管理的“指南”,企業(yè)家修身養(yǎng)性的“教材”;僧侶們喜歡讀《菜根譚》,是因為其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菜根譚》,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于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我覺得《菜根譚》是一本修身養(yǎng)德、為人處世的好書。讀起來感覺內(nèi)心很平和的,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段段樸素無華的語言,感覺就像在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哦,原來有些事情還可以這樣處理的。
讀了《菜根譚》,讓我從中得到了許多的啟迪。作為一個教師,不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崗位“先學生之憂而憂,后學生之樂而樂”的工作熱忱;不但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tài),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強”、“修辭立其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品格,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這個時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而且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jīng)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對于一個人來說,物質(zhì)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調(diào)劑,卻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百吃不厭的是粗茶淡飯,酸甜苦辣只是調(diào)味品,能讓我們活得充實、活得踏實的關(guān)鍵要有一種好的心態(tài)和健康的道德觀念。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xiàn)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jīng)常保持喜悅的心情,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讀了“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讓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欲無法入侵。人在做學問和做人,要善于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并改變自己,要保持“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tài),才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告戒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讓自己的子女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孫自然也學得心地善良。如此類推,我們作為教師的如果具有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精益求精的精神、崇高的師愛和良好的言行舉止,學生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應(yīng)該常常反思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給予了學生多少的快樂、自信、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體驗?
讀了“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弊屛叶米鍪虏灰螒{自己意氣用事,也不要帶著太多的情感去領(lǐng)悟道理,這樣才會少走彎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作為教師,我們育人的工作是細水長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因為感性的熱情是干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的,但片刻就會燒盡;理智卻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師,除了要學會順應(yīng)時勢,要有責任心外,關(guān)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fā),每一天能展現(xiàn)經(jīng)過沉淀后的精華!
每次去烈士公園散步,在進門不遠處,都要經(jīng)過菜根香酒店,也多次在此店享受“菜根”的香味,卻不知還有一本名為《菜根譚》的書,可見自己多么孤陋寡聞。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yīng)該有崇高的師德,為人師表、身正為范。這樣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讀書是我們?yōu)槿说母,也是發(fā)展自己、改變自己的力量源泉。雖然我書讀得不多,但一直在追求一種讀書的“境界”。一般說來,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無我的狀態(tài)。初見《菜根譚》這部書,見其文字就如同與洪應(yīng)明本人對話,一句話,足可受用一輩子。這就是《菜根譚》,好書《菜根譚》。
《菜根譚》讀書心得 12
封建社會中人讀此書,能夠遠避禍端,明哲保身,既享入世百味,又得出世閑逸。今日,時代的發(fā)展很迅速,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是非觀、名利觀都有了一些改變,讀此書仍受一些啟迪,如怎樣與人相處,怎樣開導自我,怎樣看待人生百態(tài)和自然萬物。天人一體,天人相應(yīng)這點古今是相同的,我們既要讀書,領(lǐng)會書中要旨,又不能拘泥于書,被書遮掩了耳目,要學用惟時,就像書中所說的:
做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段圓滑機趣,乃是個木人,處處有礙。人心虛,義理來居;人心實,物欲莫入。鴻蒙未辟便分了陰陽,人心事理莫不如此。做人經(jīng)世有個一分為二的態(tài)度,有個瞻前顧后的眼光,有個大肚能容的'雅量,有個得失互轉(zhuǎn)的思想,心樂,便是個福地天堂。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靜;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你聽過嗎?這是在《菜根譚》中的一則,說了在一個靜的地方,很安靜,這不是真正的靜,要在一個喧鬧的地方靜下來,才是真正的靜。
有一次,我和媽媽來到一個農(nóng)村,那里很窮苦,他們在那里干活,種田,滿頭大汗。我在城市里整天很開心,可是我在農(nóng)村里看到那些小孩子,和種田的大人們也很開心。為什么呢?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歡樂的環(huán)境中很歡樂,這不是真的歡樂,在很窮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中仍然堅持歡樂才是真正的歡樂。
我最終明白了,我在學校里努力學習,刻苦讀書中取得的歡樂才是真的歡樂。我必須會做到這些的!恫烁T》這本書是對我有好處,我會把這本書保存得很好,認真學習。
《菜根譚》讀書心得 13
《菜根譚》中有句名聯(lián):“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展云舒!焙唵蔚囊痪湓,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遇事要淡泊話往往說出來容易,但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卻很少,但有一位大師卻做到了,他就是齊白石。
不論是譽還是罵,都能做到聽之任之,這屬于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如此一來,便逃出了自己的約束,走出了自己封閉,于是,拳腳大展,專心于自己的事業(yè),不為名所擾,更不為利所煩。這種不求名利之心,喚起了精神上的覺醒,反而會成就一番大事。
對于他人對自己的贊譽,能夠淡然視之的.人固然有,但應(yīng)對他人對自己的謾罵,又有幾人能夠“一笑而過”呢
所以,人活在世上,要學會用一顆簡單淡薄之心入世,不要總活在他人的議論之下,不管是應(yīng)對著他人的稱贊,還是別人的誹謗,不必大費口舌與他人爭執(zhí)。古話說的好“清者自清,濁著自濁”,所以清濁自有定數(shù),只求問心無愧便可。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到“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的,可是心理專家還是給出了我們兩點提議和方法,具體如下:
別把自己看的太重
有的時候,在特定的某個環(huán)境中,我們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太把自己當回事。應(yīng)對他人的贊美之詞時,必須要堅持清醒,自己真正的水平僅有自己明白,8能把他人的話全部信以為真,這樣只會迷失自己。有時候假如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是容易以自己為中心,心理再也難以裝下他人,也就更容不得他人對自己只言片語的負面議論之詞,暴露自身的狹隘心胸。
事過心隨空
無論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還是處在人生的低谷,我們要時刻堅持一種低調(diào)的態(tài)度。遇事不大肆張揚,遇悲事不盲目急躁,并且不要時刻放在心上,事過心隨空。如果只是陶醉于自己取得的一點小成就上,只一心期待得到別人的了夸贊,很容易盲目自大,不思進取。所以,要想做到寵辱不驚,首先要學會低調(diào)為人處事,這樣能夠有助于到達“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人生境界。
最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想做到這一切,可能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事過心隨空”如果能夠做到這點,那么就沒什么煩惱呢。努力的去改變吧!
《菜根譚》讀書心得 14
我很慶幸大學這幾年看了幾本書,可惜教材沒看好,所以說到學習,我不得不慚愧,一臉難過。后悔已經(jīng)晚了,但是我的壞習慣很難改變。這兩天在期末考試的壓力下愛上了《菜根譚》,于是趕緊換掉了之前的床頭書。越看越覺得有趣,舍不得放下。然而,由于考試的壓力,我不得不抽出時間來享受一下!恫烁T》是學生用書,當然只能慢慢看。人生就像一場“修行”。
《菜根譚》是一本和處事哲學有關(guān)的書。中國古代這樣的書太多了,因為中國人,尤其是古人,特別注重自省,要求“我住三省,我住自己身”,做人很重要。在眾多的書籍中,修身養(yǎng)性、待人接物的書籍是很難窮盡的。
比如儒家《中庸》,其實早就有人說《中庸》要求人不要走極端,不是一邊倒,但它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和稀泥。當然也有人喜歡《道德經(jīng)》。孫子兵法和后世的求索之術(shù)都是從中發(fā)展出來的,沒有好壞之分的書。但是,有些人堅持用一些陰謀來拿定主意,把別人當成地獄。這恐怕已經(jīng)不稀罕了。
那些企業(yè)的老板把這些書當寶貝,花大價錢去聽國學講座,就是為了賺錢更好的修身養(yǎng)性。至于那些有幸聽了那些賣成功學的人對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解讀的人,很難讓人信服,但還是有很多人熱情高漲,離修養(yǎng)越來越遠。
《菜根譚》不好說,全是儒釋道。可以看到《中庸》的影子,也可以看到《道德經(jīng)》的影子,禪意也貫穿其中。這樣的書也有糟粕,但完全可以去其糟粕,慢慢啃其菜根。
就生活而言,如果你讀到“人的缺點,就應(yīng)該把它彎成裂縫;如果是暴力的,那就是又短又短。人是固執(zhí)的,要善于教學;生氣生病,就是固執(zhí)!泵總人都有缺點,要機智的彌補別人的缺點。然而,當有爭議和沖突時,人們往往喜歡取笑別人的缺點。用短暫的攻擊來暴露對方的缺點并不少見。
當然,人也有固執(zhí)的時候,尤其是年少年老的時候。他們年輕,沒有經(jīng)驗,所以容易固執(zhí)。當他們老了,覺得自己很有經(jīng)驗的時候,也容易固執(zhí),越老越容易固執(zhí)。學生的頑固錯誤必須受到老師的憤怒指責和批評。至少我以前的老師都是這樣,但是結(jié)果不理想。好的引導對固執(zhí)的老人和沒有經(jīng)驗的青少年是對的。但是,縫完之后,舌頭和舌頭有了爭執(zhí),或者遇到一個沒有道理的人,就偷偷告訴自己,不能短視,不能固執(zhí)。那就是智慧。
再比如讀“害人之心不可少,防人之心不可少。這個戒指不小心;被人欺騙總比被別人欺騙好。這個警察傷害了督察。第二語言共存很聰明,很有朝氣。雖然大家都希望時代的人是善良的,但那時候絕對有可能。所以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顆防御的心。畢竟最美的是人性,最邪惡的是人性。所以,善良的人需要提防別人,因為善良的人更容易被忽悠,后半句明顯有中庸之道的味道。警覺性高的人不需要被欺騙
再比如讀書:“君子要洗眼,小心不動心!睙o論發(fā)生什么,他都需要保持冷靜的態(tài)度,仔細觀察。不要輕易發(fā)火。否則,他不會解決問題,而是取自己的姓。社會再復雜,一個人的內(nèi)心是不可或缺的,但一雙冰冷的眼睛更是不可或缺的。對我們來說,有勇氣草率行事并理解“艱苦的戰(zhàn)斗”是明智的。
書中有無數(shù)美好的東西,美好的生活是為了更好的人際交往。但是,讀者在一本書里喜歡什么或感覺到什么警醒,是與讀者的性格和修養(yǎng)相一致的,當然也有不同的偏好。
在談?wù)撋詈团c人打交道時,我們不應(yīng)該忽視幾個簡單的.原因,那就是人的情感大部分是在需要和被需要中產(chǎn)生的。當我們需要被滿足的時候,我們也是需要的,可以體驗你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我們?nèi)匀辉跐M足自己的需求,這很容易產(chǎn)生快樂的感覺
緒,而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別人的需要讓你覺得很累沒有價值拖累了你,那么產(chǎn)生的情緒就是負面的,幾乎所有的關(guān)系和行為都可以用需要和被需要來解釋,因此不吝嗇自己掌聲和贊美之言,真心為別人的成功鼓掌,《人性優(yōu)點》幾乎整本書都在講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對于人際關(guān)系和談戀愛都一樣使用。
還有一個道理就是,人的性格不同,只是體現(xiàn)為不同的特點,絕無好壞之分,一個人討厭你的某一方面可能另外一個人正喜歡你這一點。討厭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可以假裝,但討厭不可以,如果有一個人很討厭你,絕對不是因為你做錯了某一件事,有句話叫做在一個不需要你的人哪里,你的呼吸都是多余的,只要不是你周圍的人都討厭你,沒有不要去為誰改變,因為你做錯了一件事只是討厭你的人的爆發(fā)點,再此之前他已經(jīng)討厭你了。當然是你的惡習,比如從不洗澡讓人不爽,你你就改洗澡去了。性格只有特點,沒有優(yōu)缺點,但習慣定有好壞之分。就如細心的人多不果斷,溫柔的人可能偏向于柔弱。自信可能會死在細節(jié)上,但是惡習就是惡心習。
還有一條是,不管是否談戀愛的人都有一個誤區(qū)那就是容易忽略對方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特別是小情侶,往往錯誤的希望對方按自己的想法來做,要把對方變成“另外一個自己”,這個時候就大錯特錯了。
總之,做人處世這門學問是活一天學一天,既要有性格的自信還要有改掉壞習慣的毅力。
《菜根譚》讀書心得 15
閑來無事我隨手找了本《菜根譚》讀了讀。本以為是一本介紹做菜用的書。可一讀之下卻發(fā)現(xiàn)它是一本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里面的故事和講述的道理,細細讀來對人頗有教益!尤其是在人渾渾噩噩,煩躁不堪的時候就像一陣清涼的風拂面,讓人頓感渾身舒泰!現(xiàn)摘錄里面的幾個事例,共同學習一下。
其首先是我們都知道的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故事。他在《誡子書》中是這樣諄諄教導他的子孫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認為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耍瑧?yīng)當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擾來修養(yǎng)自身,應(yīng)當用節(jié)儉的行動來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淡泊名利讓自身志向高潔,不排除外界的干擾就不能實現(xiàn)自身遠大的理想。在學習的時候要能靜下心來,而且要有“志”才能學的進去,才能學的深入,透徹,才能學有所成。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充滿了種種誘惑,對學生而言,電腦電視游戲機,大型的.娛樂設(shè)施無時無刻不在挑戰(zhàn)著我們學習的克制力和自制力,日常生活中互相攀比衣食住行,不珍惜愛惜食物鋪張浪費,諸葛亮上面的觀點就是一劑良藥,要我們時時謹記!
第二個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叫唐肅的人和丁晉公之間的事情:唐肅和丁晉公是莫逆之交,兩個人住處相鄰,早晚閑暇常常在一塊下棋聊天,非常親密!后來丁晉公當了當朝相國,唐肅就把住宅賣了,搬到了別處。別人都覺得很奇怪就問唐肅和丁晉公怎么了?唐肅就說:“我這樣做是為了保全我們之間的友誼。∷斄舜蠊,如果我不去找他,就顯得我們疏遠了,別人也會以為他當了官就看不起朋友了!如果我還經(jīng)常去找他,會影響他的政務(wù),他也就把不能專心為國家做事了!”別人聽了很佩服唐肅能事事處處為朋友著想,而且懂得如何防范人人之口,的卻夠朋友!而現(xiàn)在我們當代人是怎么做的呢?就像一句笑話說的:朋友是用來出的!
書中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和發(fā)人深省的道理,我僅摘取這兩個共同學習分享。如果有興趣自身可以去閱讀一下,也許會讓你重溫一下被淡忘了的真趣,清醒一下被金錢燒得暈頭轉(zhuǎn)向的頭腦,從而學會達觀人生!
《菜根譚》讀書心得 16
很久以前,我聽到一位朋友提到《菜根譚》一書,朋友對這本書推崇備至,譽為修身養(yǎng)性、《智慧》,我也想在業(yè)余時間認真閱讀,但世俗繁忙,一直找不到時間來閱讀欣賞。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yīng)明所著的一部集修身、生活、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
之所以叫菜根譚,原因各不相同,大多數(shù)人認為這是從宋代學者的一句古話“人能咬根,百事能做”得來的。通過這本書,作者借此書表現(xiàn)了甘于清貧的淡然態(tài)度和平凡超脫的生活理想,值得后人景仰和學習。
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我每天都忙于我的工作和生活。我經(jīng)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敗,挫折,困惑和心結(jié),這往往留下陰影和傷疤在我的心里。
《菜根譚》中的語錄都讓我感觸頗深,受到啟發(fā),每天讀幾段,每天都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閱讀中,我打開心門,讓這些醒世的語錄,喚醒包圍我的心靈,改變著我的心態(tài),我的生活,改變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貧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貧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權(quán)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這句話對當今社會追求財富和榮譽的人來說,對相互攀比的思想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在過去,我也迷失在對物質(zhì)的欲望中,不斷地向往更好的.物質(zhì)條件。結(jié)果,我的心從來沒有滿足過。與別人相比,我總是想要一些超出我能力的東西,我的生活是浮躁和虛榮的。
現(xiàn)在,我知道,對物質(zhì)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雖然我沒有奢侈的物質(zhì)條件,但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我有一份穩(wěn)定可靠的工作,雖然我的生活很平凡,但我的精神是幸福的,是豐富的。知足是對幸福的追求,這是一種心態(tài),也是一種人生哲學。
生活就是這樣,要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幸福,要能在榮譽面前保持警惕,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教會我如何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生活。
一本《菜根譚》,一本警示書,希望你也能偷一點閑暇,找到它,打開它,讀它,讓心隨著文字飛翔,讓生活隨著閱讀進入另一個境界。
《菜根譚》讀書心得 17
“菜根”一詞出自北宋學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是一個人只要能適應(yīng)清貧艱苦的生活,以后無論做什么事,都會有所成就。明代洪應(yīng)明先生以“菜根”為本書命名,大概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yǎng)只有經(jīng)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以“心安茅屋穩(wěn),性定菜根香”為中心思想, 在簡單質(zhì)樸中體現(xiàn)樸素的智慧,在親切含蓄中體現(xiàn)人生哲理。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句話取自《菜根譚》體道篇,也是我們在曾經(jīng)作文中經(jīng)常引用的一句話。在應(yīng)該盛開的時刻,花兒自然而然地綻放;在應(yīng)該衰敗的時刻,花兒自然而然地凋落。在應(yīng)該伸展的時候,花朵自然而然地肆意舒展著輕盈的身軀;在應(yīng)該蜷縮的時候,云朵自然而然地收斂起身形;▋汉驮贫洳粸橥饨缢摾郏兄S意自然和愜意自由。但是,世人恐怕很難達到這種自由暢快的境界,因為世人擁有花兒和云朵所沒有的心念,不僅被外界事物所纏縛,會在意他人的想法和意見,會在乎名利得失,還會被自身的各種想法和情緒所困擾。若想像花兒和云朵一般自由地生活,我們就不能在意所謂的寵辱得失,而是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培養(yǎng)自己豁達自在的胸襟和淡然平和的心態(tài)。世事雖然紛繁復雜,但是,只要我們保持一顆明朗豁達的心,認清人生其實是一場必經(jīng)的.旅途,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笑看人生。
“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zhèn)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边@是我在讀《菜根譚》時最有感觸的一句話!熬影菜嘉,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古代先賢們都追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修養(yǎng)境界,而有了這種境界,便可以遇事泰然處之。沉著、理智是一種優(yōu)良的心理素質(zhì)和修養(yǎng)境界,它意味著一個人在認知活動及實踐活動中,不受喜怒哀樂情緒的影響,而我們現(xiàn)在需要的正是這種品質(zhì),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鎮(zhèn)定自若、頭腦冷靜,遇事不慌、處變不驚。
培根曾說:“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倍蚁胝f,《菜根譚》使我遍歷山河,覺得人間值得!
《菜根譚》讀書心得 18
宋朝汪信民有句名言:“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明朝萬歷人洪應(yīng)明受此啟發(fā),作《菜根談》。這本書,明、清兩代多次翻刻印刷,流傳至今,在當今日本成為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者必讀書之一。據(jù)說毛澤東同志生前非常喜歡此書。
《菜根譚》是本哲學著作,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最后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本土哲學著作。‘菜根’書名的形而上在‘cài gēn’兩音,春秋筆法直至明萬歷還能被保留,如果本書確實為明朝萬歷人洪應(yīng)明所著作,看來明朝還是有才俊的。自明朝萬歷,即公元1620年后至當代,在中國本土產(chǎn)生的哲學著作中,再也沒有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哲學著作。
當代人究‘菜根’之意說,“菜根堅硬多筋,只有經(jīng)過反復咀嚼,才能體會其“真味”。而且‘菜根’一詞本身,就有貧困生活之意。本書強調(diào):耐得貧苦生活,才能創(chuàng)造人生百般事業(yè)。”其言謬矣。如果耐得住清貧,如果這樣,我看就用‘草根’作書名更合適。
明朝萬歷人洪應(yīng)明作《菜根談》,受了宋朝汪信民莫大的教益。宋朝人的文治武功雖然不怎么的,但宋朝人可以說是最有靈性的中國人了。春秋筆法的嫻熟運用,幾乎呈現(xiàn)出蔓延之勢,造就了中華文明璀璨的明珠——宋詞;另有朱熹的理學,被明清兩朝當做鎮(zhèn)國之寶?上е祆涞乃剑罹筒钤诎汛呵锕P法做實了,做的無法變化了,我認為用‘一放就亂,一收就死’來評價朱程理學頗為恰當。我看朱元璋的小聰明很多,一個出生叫化子的人,在制定開科取士的八股文法時,談得頭頭是道;可惜的是,朱元璋追求的,卻是錯誤的東西,因為朱元璋想用嚴刑峻法滅了人的‘愿望、怨氣’,大興文字獄。春秋筆法渡過了元朝異族統(tǒng)治的寒冬,本可以引來春天,終于還是葬送在朱元璋的文字獄手中。
宋朝汪信民,名革,字信名,只活了四十歲。宋朝周彥約說:“汪先生,名革,字信民,臨川人(先生本越國公之后,自歙遷臨川),性孝友,家貧而好學。三舉于鄉(xiāng),紹圣四年試禮部第一甲科。常以為科舉壞平生志氣。分教長沙,帥張公蕓叟待以異禮,從而受學。丁外艱,同寮醵金為賻,辭不受。令家人毋持官下一物,行見其妻所置錫水壺,愀然日:以是污我。投之江中!淌袭攪,欲得知名士附己,以周王宮教召不就,曰:吾異時不欲附名奸臣傳。復為楚州教官。卒年四十。……其學欲明善惡,別是非。”再次,他思想多禪宗境地,正是此書最大的特色,如《宋元學案》作縈陽學案表中云:“(汪革)先生篤實剛直,惜不免墜于禪學,則侍講之所夾雜也。故其詩云:‘富貴空中花,文章木上(?);要知真實地,惟有華嚴境。’不得入圣人之室矣!蔽艺J為,《宋元學案》對汪革的評價一語中的:“篤實剛直,惜不免墜于禪學,不得入圣人之室。”《菜根譚》為什么不得入圣人之室,我在后面的文字中會詳細論述。
《菜根譚·修身篇》的總領(lǐng)之文說:“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云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里密操持,非心自息!痹偻,才談到“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輕富貴”只是本文一個涉及的極不重要的一個分枝,全文幾乎再沒有提起,我不知道當代人為什么談學問總要與富貴掛鉤?人活著真的只是吃飯嗎?
《菜根譚·評議篇》的結(jié)尾部分說:善不在杳冥,即在食息起居處牖其衷;禍淫不在幽渺,即在動靜語默間奪其魄。可見人之精爽常通于天,于之威命即寓于人,天人豈相遠哉!”結(jié)尾以“天人豈相遠哉”結(jié)尾,全篇再次以韻母‘a(chǎn)i’音結(jié)尾,虛詞‘哉’訓詁為‘載、裁、采’三字后,歸集到這三個字器。
‘采’這個字,文人最向往,那個文人不期望自己有文采?孔子評價其學生‘斐然成章,不知所裁’,孔門十哲,子夏的文學是很不錯的了,在孔子看來,子夏卻少了文采。這就關(guān)系到我們對文學的價值和功能的重新認識了。沒有子夏讀《詩經(jīng)》的讀后感《毛詩序》,后人幾乎無法由跨越秦帝國而探春秋筆法奧妙,子夏對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对娊(jīng)·關(guān)雎》說: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參差荇菜’中的‘荇菜’,可以做為《菜根譚》中‘菜’字的根本來源。‘荇菜’是什么‘菜’?孔子用‘荇菜’鑲嵌《關(guān)雎》,除孔子外,還有誰懂得什么是‘荇菜’的哲學意義?子貢不懂,所以有‘子罕言性與命’的感嘆,子路不懂,所以子路得到了孔子‘由也登堂,然不入室’的評價?誰懂‘荇菜’,戰(zhàn)國時期孟子懂、子思懂、子夏懂、荀子懂。當今世界,還有誰懂?《尚書·皋陶謨》云:“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边@段文字的重點,就在‘采采’,‘采采’兩字的重要性,就在‘十五有志于學’,‘十五’在哲學意義上,決不僅指十五歲年齡,尚書在這段話下面做了解釋,有‘十五’個形而上之道,孔子敏而求之,作詩《卷耳》云:“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彼周行!痹诒驹姼柚,我們再次看到了‘采采、周行’中的兩個字器‘采、行’反映出來的兩個‘xíng cǎi’!毒矶肥恰对娊(jīng)·周南》里面至關(guān)重要的一首詩歌,《關(guān)雎》談‘樂道’,《葛覃》談‘親本’,《卷耳》談‘禮仁’。我們‘菜、采’之‘cǎi’道,就來到儒家最神圣的學問‘樂道’、 ‘親本’、 ‘禮仁’上面,這就是《菜根談》中‘菜根’兩字的根本,故《菜根談·修身篇》總領(lǐng)之文說“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云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里密操持,非心自息!痹偻螅耪劦健澳茌p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
我們仔細究察《菜根譚》全篇,談到最后,由儒家的積極入世轉(zhuǎn)入了道家的消極避世,作者本意要柔和儒、道、佛三家來自成《菜根談》一家之言,可惜才力不逮,成了四不象,搞了個‘不得入圣人之室’,可謂‘不儒、不道、不佛、不才!廊吮敬藢W問,反反復復猶如小人。我是不主張把《菜根談》當成中華圣典來讀的,因為它不配稱之為圣典。不過,通過本書可探源春秋筆法,從這點上說,為我們提供了作文、思考問題的一個嶄新的方法。
我讀《菜根譚》,最大的收獲在:不能啟發(fā)智慧的文章,不能指導實踐的文章、不能提供哲學思辨的文章,沒有文采,沒有任何意義,僅僅叫習作。看當代作家的文章,基本上都只能稱之為習作,無病呻吟罷了。故德國漢學家稱中國當代文學為‘垃圾文學’,此言恰當?shù)煤堋r間和實踐會證明,近六百年,中國沒有任何文學新成就。子曰:“后生可畏”,孔子怕的是后生不知恥、不后勇,關(guān)起門來成‘癔統(tǒng)’。(癔,一種精神病,患者平時喜怒無常,感覺過敏。此病多由心理上劇烈的矛盾和巨大的壓力引起。亦稱“歇斯底里”。)
《菜根譚》讀書心得 19
我隔三差五地要抄一段《菜根譚》文字,一方面是重溫文言文,感受古語的魅力,一方面是強化正確的理念。很多道理,說出來,大家都明白,但是做起來,卻困難重重。這究竟是為什么?我曾多次問過我自己,也問過他人。其實古人也是早已問過多次,并且答案也不統(tǒng)一。
我們當今的科學水平已然比較發(fā)達,上能飛天,下能潛水,遠非古人能比,但是思想水平,在我看來,其實從未超越,這也是為何現(xiàn)代中國人普遍缺乏統(tǒng)一信仰的原因。當然,我所指的信仰,不局限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是追根溯源,究竟人之初,性如何?本善?本惡?本惰?本無?本空?……
這個根本的問題,全世界從未統(tǒng)一過,但在科學方面,在一定時期內(nèi)總還是基本統(tǒng)一的。人與一般動物相比,差異究竟為何如此之大?除了大腦,其他很多生理功能都不如動物。以我的淺薄之見,究竟人與動物,誰更高級,真不好說。
因為從品德而言,不少人的境界遠遠不如一只狗,一條魚。甚至,我大膽的假設(shè),若是把當今的.各種法規(guī)制度都拋開,等上一年,這個地球會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
我不敢想象,不過有一部電影倒是可以作為參考,就是黃渤執(zhí)導的《一出好戲》。影片我沒有看過,但從故事介紹和朋友表述得知大致情節(jié)是:
“某公司員工團建出游,遭遇海難,眾人流落在荒島之上,為了生存,他們共同生活并面對一系列人性問題的寓言故事!彼^“寓言故事”,并非我的意思,而是度娘告訴我的,所以我用“引號”標注,此文非本人原創(chuàng),沒有知識產(chǎn)權(quán)。
我一直不明白的是,人為什么需要那么多規(guī)則來要求自己,而動物卻不用。人既然有了那么多規(guī)則,可又為什么總是不按規(guī)則執(zhí)行?動物沒有制定規(guī)則,也不見他們亂成什么樣。而人要是沒有規(guī)則,卻不知亂成怎樣?人即便有了規(guī)則,還是可以亂成一團。
人與動物,難道真的有高低之分嗎?難道因為高級,就可以讓地球大亂嗎?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只知道,別人可以不守規(guī)則,而我不行。請不要問我為什么?因為我不如動物。
《菜根譚》讀書心得 20
培根說,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而明代還初道人洪應(yīng)明所著的《菜根譚》則是一部不啻于集歷史與道德、詩歌和哲理、時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于一身的一本書籍。
說來慚愧,最初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還以為是與做菜有關(guān)的,后來大學摯友在臨別畢業(yè)時贈予我此書,可能當時太年輕,囫圇吞棗、草草翻閱后未覺深意,書,便被放在了書架最底層。如今,有了些許社會經(jīng)驗后,偶然翻閱,方能稍加理解其中含義,理解摯友的良苦用心。
書中闡述了為人處事、淡泊從容、修身養(yǎng)性、怡情適性、功業(yè)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內(nèi)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方式,表現(xiàn)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可謂字字珠璣。
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同樣需要甚至更加需要《菜根譚》這樣的清流來洗滌我們的精神,浸潤我們的心靈,滋養(yǎng)我們的三觀。
《菜根譚》說,人生的福禍苦樂,一念之差而已:人生福禍境區(qū),皆念想造成。古釋氏云:“利欲熾然即是火坑,貪受沉溺便為苦海;一貪清凈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船登彼。念頭稍異,境界頓殊,可不慎哉。這話和“塞翁失馬,焉知非!庇挟惽ぶ。人生的幸福與苦惱全是由自己的觀念所造成的,人生苦樂轉(zhuǎn)化,全憑心定。我們在人生路上,會不斷的獲得,不斷的失去,而在得失之間我們無法衡量它們的價值,我們無法衡量哪個是好,哪個是不好。衡量的標準又是什么?金錢?權(quán)勢?健康?快樂?這些也只是分子,還有個分母——欲望。名利的欲望太強烈,無異于使自己跳入火坑;貪婪之心太強烈,就等于使自己沉入苦海。我們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的欲望之火越來越旺,而唯有清靜之心,才能化解。所以一念之差,千差萬別。
那么如何保持我們的清靜之心呢?我們同樣能從《菜根譚》中找到獨特的答案——抱樸守拙,涉世之道!吧媸罍\,點雜亦淺;歷事深,機械跡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蔽覀兊某砷L必將進入一個更加復雜的'社會,體悟人情的冷暖,而社會是一個大染缸,越經(jīng)歷世事,城府越深,真誠越少,處事越圓滑,爾虞我詐防不勝防。我們該如何自處?——守住初心。去注重抱樸守拙的忠厚作風,去豁達一些,保持純真的本性。只有在紛繁蕪雜的社會中保持最本真的自我本心,守住原本的純真,才能在人來人往潮起潮落中巋然不動,才能出走社會多年,歸來仍是當年少年模樣。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留有清靜之心,笑看花開花落。
我喜歡《菜根譚》,因為它是一本歷世閱人的書,更是一本答案之書——你所有的迷茫不解,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更是一本智慧之書,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譚》讀書心得】相關(guān)文章:
讀《菜根譚》有感04-04
【實用】讀《菜根譚》有感09-01
菜根譚讀后感03-30
《菜根譚》讀后感09-15
《菜根譚》讀后感02-01
(推薦)《菜根譚》讀后感09-11
《菜根譚》讀后感(精華)08-22
菜根譚最新讀后感10-18
《菜根譚》名句07-04
菜根譚經(jīng)典名句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