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長為工作生活奔波,無暇顧及孩子,對孩子聽之任之的情況比較普遍。
(2)家庭教育方法不當,簡單粗暴,甚至是拔苗肋長、操之過急。
(3)家庭氣氛及家長的言行對孩子有不良影響。
(4)家長主觀上重視,心理明白;可客觀上無暇顧及,一旦子女與自己所期望的不符,出現(xiàn)“壓服”,打罵的情況比較嚴重。
(5)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一致,不同步,家庭內部教育意見也不統(tǒng)一,使孩子無所適從。
(6)很多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的認識程度不夠。
(二)學校學生方面
針對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現(xiàn)狀,結合學校學習現(xiàn)狀,我們作出了一些必要措施。從學校全局考慮,因民工子女的流動性及和當地學生經濟生活上的差異性,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原計劃中的某些教育教學活動很難開展。目前,當地村干部和當地學生家長意見很大,他們希望學校不要接受這些民工子女。學區(qū)內學生家長認為,接納太多的民工子女,其子女與外地良莠不齊的“外路人”一起就讀,自以為勢必造成影響,其中的擇校轉學就是此影響之一。就目前狀況來看,這樣下去,勢必影響當地學生的學習。海門小學剛剛新建,教育資源有限,學校也確實沒有能力解決越來越多的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再加上因這造成了許多當地學生的外流,學校處于兩難境地。
對此,我們整理了一份報告——《政府應盡快解決外來民工子女就學問題》報送政府有關部門,為政府提供一些參考依據,讓政府、社會來關心。關注關心在校的民工子女,在學習和生活上重視他們。在椒江區(qū)2004年黨代會上,教育局羅正義局長作了《關于如何緩解城區(qū)學校就學壓力問題的思考》的發(fā)言,羅局長指出,面對不斷涌入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要充分利用城區(qū)、城郊的原校舍,舉辦外來民工子弟學校;同時擴大城郊學校的辦學規(guī)模,以緩解外來民工子女進城區(qū)學校就學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區(qū)學校盲目向農村學校招生,遏制農村學生大批流向城區(qū)的趨向。我們將積極探索以居住地為依據的就近劃片招生新途徑,規(guī)范學校的招生行為。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務求抓緊、抓好。另外,臺州市朱賢良副書記對外來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也作了指示:臺州外來務工人員登記在冊的有110萬,實際估算將達到170萬。這批外來務工人員,對我們臺州的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對于外來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我們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關注和重視,我們公辦學校,對外來民工子女入學要敞開接受。同時,我們將采取一定的措施,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興辦民工子弟學校,接納更多的民工子女入學,解決民工子女入學難的問題。同時我們考慮民工子弟學校教師質量問題,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說,請民工子弟學校的教師到我們公辦學校掛職、學習、鍛煉,也請公辦學校的教師到民工子弟學校進行輔導等等,提高民工子弟學校教師的素質和水平,這樣就能更好地提高民工子弟學校教師水平。
三、問題對策
根據上述調查分析,我們作了相應的對策,分學校對外來民工子女的招生及教育兩方面來調整;并在家庭教育塊提出了一些建議。
1.學校招生
在2004學年度民工子女的招生中,按就近入學原則,只要證件具備,符合條件,學校敞開接受。但海門小學剛剛新建,教育資源有限,學校也確實沒有能力解決越來越多的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曾擬劃與其他學校合作,設立海門小學民工子女分校,以接納更多的民工子女入學,解決民工子女入學難的問題。
2.民工子女的教育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睘榱丝s小外地生與本地生的差距,使他們更好地融入到班級集體中去,融入我們這個家庭中來。我們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1)建立檔案,做到有的放矢。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教師只有掌握外地生的心理狀況,才能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了解其心理的變化,并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糾正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為此,我們實驗班建立了檔案庫,并要求任課老師通力合作,對外地生的學習態(tài)度、動機、精神狀況、思想表現(xiàn)、智力情況等較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緒隨時與班主任交流,以獲得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外地生的不同特點,不同心理狀況,制定轉化計劃,選擇恰當、靈活的方法循序漸進地開展“心靈”治療工作。并建立案例,采用案例教學法。
(2)付出愛心,用心靈贏得心靈。
白居易說過:“惑人心者,莫先乎情!睈凼墙逃那疤幔覀兘處熓紫纫苏枷,脫下有色眼鏡,努力走進外地生的心靈世界,對他們多關愛一點,多理解一點,多幫助一點。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對學生用心要精,要細,不可打擊、挫傷、要像慈母一樣,把全身心用在他們身上,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從而使他們能主動地自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親近我們,從而接受我們的教育,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在學習上,教師要耐心幫助他們,要善于抓住他們身上一個個小小的閃光進行鼓勵、表揚,切記訓斥、恐嚇、體罰,還可安排他們做教師的小助手,幫助教師收、發(fā)作業(yè)本等。在生活上,教師要關心、體貼他們,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
(3)關心溫暖,融入集體懷抱。
學校是學生最重要的集體生活場所。為了幫助外地生盡早地融入集體的懷抱,并從中吸取溫暖和力量,我們號召全體同學首先要從思想上改變認識,消除外地生的隔閡,其次要落實到行動上,從只關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來,真誠地向他們伸出友誼和溫暖之手,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進而喚起他們對集體的熱愛之情,并把這種感情轉化為上進心,在班級里,多舉行多種活動,根據外地生的興趣愛好,多給他們施展特長的機會,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強的信心。
(4)轉變意識,家校密切配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經調查,外地生的許多不良習慣與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為此,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分析解決民工子女在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并舉辦講座,指出壓抑孩子發(fā)展,有損孩子人格的種種不當的教育行為及其危害性,并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孩子,還要與那些優(yōu)秀家長多交流,多向他們學習先進的教子經驗。
3.家庭教育方面的幾點建議
要提高這些民工對家庭教育的認知水平,提高家長教育水平和能力,是全社會的事,其中與教育部門聯(lián)系尤為密切。教育部門、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教書育人,還要承擔起協(xié)調校內外教育力量的重任。當前應著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開辦家長學校,專設民工家長學校。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對這一弱勢群體的接納與關注。
(2)學校設家長接待日,專門接待來訪家長,在某些問題上進行交流、溝通,達成共識。
(3)教師要定期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以及學生在家里的表現(xiàn),與家長在教育學生上達成一致,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設“家校聯(lián)系卡”,定期或不定期發(fā)送到家長手中,并回收反饋信息,使學校與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學生。
(5)對“油滑成性,性格孤僻”的另類學生要給予溫暖,創(chuàng)造讓他們可展示的平臺,學校、教師、學生一視同仁。
四、結語與思考
本課題采用調查統(tǒng)計、觀察個案分析法,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對學校508名民工子女進行調查研究,關注他們當前的家庭教育及學習現(xiàn)狀,接納更多的民工子女入學,同時我們考慮到學校的實際問題,采取了一些措施解決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同本地市民的子女教育同等對待。在對這些孩子的教育中,我們教師樹立起了一種全新的大教育觀。教師的思想意識轉軌了,為學校的優(yōu)化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并提供持續(xù)努力所需要的持久力和耐力。研究表明:
1.從調查結果看,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于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倡導科學的、民主的家庭教育觀念。
2.面對不斷涌入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要充分利用城區(qū)、城郊的原校舍,舉辦外來民工子弟學校,以減輕城區(qū)學校的壓力。
3.關注關心外地生教育,為了幫助外地生盡早的融入地方,并從中吸取溫暖和力量,我們號召全體同學首先要從思想上改變認識,消除外地生的隔閡,其次要落實到行動上,從只關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來,真誠地向他們伸出友誼和溫暖之手,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多給他們搭建平臺,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強的信心,從而健康的發(fā)展。
4.由于民工子女的不斷涌入,給公辦學校造成壓力,海門小學剛剛新建,教育資源有限,學校也確實沒有能力解決越來越多的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再加上造成了許多當地學生的外流,學校處于兩難境地。我們建議,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規(guī)范有序,加強管理。
5.應當看到,無論是調查報告還是對策研究,我們認為都有價值,這為今后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切身利益,還關系到城鄉(xiāng)的協(xié)調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關系到市民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我們有必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教師的關注、同學的幫助、家長的配合下,外地生的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能夠克服自卑、自閉等各種問題,端正學習態(tài)度,積極地投入到集體的懷抱,跟本地兒童一起茁壯成長。使民工子女及其他們的父母能在他鄉(xiāng)安家立業(yè),愉快地工作、學習,為當地作一番貢獻。更新教師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jié)、更新發(fā)展,不斷優(yōu)化自己,促進學校的持續(xù)發(fā)展。
五、參考文獻
1.張斌賢:《流動子女教育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2.侯靖方、方展畫、林莉:《杭州市民工子弟學校調查報告》,《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3.楊娟:《讓每個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淺談公辦學校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活動平等》,《基礎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