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讀《狼圖騰》有感
第一篇:讀《狼圖騰》有感
能夠在自然式微,物種迅速減少,人類社會的精神和性格日漸頹靡和雌化的今天,讀到《狼圖騰》這樣一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史詩般小說,是我們的幸運。千百年來,占據正統(tǒng)主導地位的鴻學巨儒,畏狼如虎,憎狼為災,漢文化中存在太多對狼的誤解與偏見。感謝作者通過30余年的研究與思索,寫出了這部關于人與自然,人性與狼性,狼道與天道的長篇小說。如今正值中國社會轉型,而農耕文明衍生的國民性格已成其沉重羈絆之時,作者姜戎終于為他這部傾其半生心血的鴻篇巨制畫上句號,最終完成了他再現(xiàn)“狼圖騰”使命的意愿。 本書由幾十個有機貫連的“狼故事”一氣呵成,情節(jié)緊張激烈而又新奇神秘。那些如精靈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狼的每一次偵察、布陣、伏擊、奇襲的高超戰(zhàn)術;狼對氣象、地形的巧妙運用;狼的團隊精神、家族責任感及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撓;狼與草原萬物的關系以及倔強可愛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艱難的成長過程。無一不使我們聯(lián)想到人類,進而思考人類歷史中那些迄今懸置未解的一個個疑問:當年區(qū)區(qū)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么能夠橫掃歐亞大陸?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深層原因?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還是游牧民族一次次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xù)?為什么中國馬背上的民族,從古至今不崇拜馬圖騰而信奉狼圖騰?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國還存在著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于是我們不能不追思遙想,不能不面對我們曾經輝煌也曾經破碎的山河和歷史叩問:華夏民族的龍圖騰是否從此揭秘?
從炎黃時期開始直至今天中華文明從未中斷過,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延續(xù)中,似乎中華文明興衰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直到現(xiàn)在還隱藏在“偶然事件的堆積里”。那這個客觀規(guī)律是什么呢?咱們來看看歷史: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均為奴隸制社會形態(tài),從事著半牧半農的社會生活。他們具有兇猛的戰(zhàn)斗性格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敵人抗爭以保衛(wèi)自己的子民和家園;為了能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繁衍下來,除了狩獵外開始農耕,創(chuàng)造相對安定的勞動生產條件,以生產供應充足的生活資料來滿足生存發(fā)展的需要。隨著農耕帶來的生活資料的逐漸豐富,使統(tǒng)治階級產生了不思進取的安逸腐化,加劇了社會矛盾,直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取代商朝建立了長達800年的西周王朝,中華文明開始進入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同樣,到了西周末期,長期農耕和平環(huán)境,使得君王荒淫無度,玩物喪志,烽火戲諸侯,被申侯聯(lián)合犬戎族所滅,開始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于之后秦始皇橫掃六國統(tǒng)一華夏直到今天歷史的演變和發(fā)展就不一一累述,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各朝代更迭的一個共同點: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帶來的生活資料極大豐富,使得社會分配不均導致各階層矛盾激化,最終演變?yōu)檫@樣個現(xiàn)象,就是窮人起義造反,最后坐了天下,演變成新的富人,還是那一套國家機器,還是那一套去管理小民百姓,接下來就是新窮人活不下去了,又造反,又坐天下……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從客觀規(guī)律上看社會財富分配不均是外因。但促成分配不均的是人,人是造成社會更迭的內因,而人的性格又是內因中的主因。
為什么這樣說?性格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其能否成功和發(fā)展的決定因素,試想一個性格軟弱的人如何能夠振臂一呼,帶頭造反呢?引申開來,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規(guī)律:一旦一個民族或群體性格中的羊性太強于狼性,就會受到他族或其他群體入侵,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一旦狼性太強于羊性,則專制混亂,民變蜂起,戰(zhàn)亂不休;只有在狼性羊性大致平衡,且狼性略大于羊性時,才會積極進取,發(fā)展昌盛。因為一個民族性格強悍進取,這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機會就大得多。民族存在決定民族性格,更強的民族存在決定更強的民族性格;而強悍的民族性格又可以反作用于民族存在,主動果敢地為自己民族創(chuàng)建起更加強悍先進的民族存在,以強化民族性格。強者為王,超級強者為不敗之王。
照這個思路梳理,其實有些問題不難解釋。蒙古區(qū)區(qū)幾十萬騎兵之所以能夠橫掃歐亞,是因為蒙古是世界上最虔誠信奉狼圖騰的游牧民族,把狼作為蒙古族的圖騰、獸祖、戰(zhàn)神、宗師、楷模,以及草原和草原民族的保護神。他們的族人從生下來開始,連名字都與狼有關聯(lián),比如以“赤那”為名,意為狼,這樣的人還很多。而震撼世界的成吉思汗不僅在有狼的草原上長大,而且還在人的“狼群”中成長。他們的騎兵則是世界上最兇猛、最智慧、最善戰(zhàn)的蒙古草原狼訓練出來的,具有超強的戰(zhàn)力,耐力和堅韌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更主要的是,幾千年古代農耕文明已經成熟過度,軟化了世界上其他的農耕民族,使其從硬桃子成熟到了一捏就爛得軟桃子。因而,以草原狼圖騰精神武裝起來的蒙古騎兵也就創(chuàng)造了世界奇跡,創(chuàng)造了世界歷史上版圖最
大的蒙古帝國,達到草原游牧力量所能達到的頂峰。相似的是,世界歷史上另一個版圖僅次于蒙古帝國的古羅馬帝國,也是個崇拜狼圖騰的帝國,羅馬城徽中的母狼形象至今仍然深深地印烙在西歐人的“游牧精神”里。這么強大的蒙古帝國最后為什么又被漢人打敗建立了明朝呢?原因是蒙古統(tǒng)治中原的近百年間,帶來了蒙古草原剛勇的游牧精神和民風:摔跤搏擊、騎馬射箭、賽馬圍獵、宰牛殺羊、狂歌豪飲、大腳婦女、拋頭露面等等,將漢文化中文弱委婉、裹足不前的風格為之一掃;雖然蒙古統(tǒng)治階級接受了儒家精神熏陶,但廣大蒙古官員軍民草原性格不變,使得原先嚴密的儒教道德學說的影響和勢力受到極大沖擊,加之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導向使得被統(tǒng)治階級被動接受了他們的民族性格和風俗習慣。而蒙古通過這近百年的民族影響和對漢民族及其他民族的“輸血”,培養(yǎng)和訓練了類似朱元璋等一大批狼一樣勇猛的起義領袖,再一次使華夏民族振作起來。加之儒家文化的腐蝕和農耕文化的軟化,元朝末年,蒙古族經過幾代后狼性已然退化。蒙古族在世界上建立了四個汗國,以在中國建立的元朝敗得最快,因為世界上華夏的農田最廣大最深厚,它的軟化力量也就最強。同樣其他朝代的興衰也存在性格間的較量。秦朝虎狼之國,民風彪悍,雖滅六國統(tǒng)一華夏,但狼性過強激起反抗,最終滅亡。其狼性性格卻促成了以后漢唐的輝煌上升期。漢武帝在性格上就是第二個秦始皇,舉全國之兵力財力血戰(zhàn)匈奴數十年。但此時儒家思想也終于長成大樹,進入官方主導意識,雖儒家思想主張施仁政,馴化軟化國民性格,保證皇權至上,但通過修養(yǎng)政策換取社會穩(wěn)定繁榮,保障了戰(zhàn)事進行,可見漢武
帝認識水平高于秦始皇,他充分發(fā)揮了儒家的作用,使得狼羊結合,霸道王道雜之,羊血狼血大體平衡,才創(chuàng)造了盛世之治。而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草原狼性格和華夏文明精粹結合的結晶,達到了古代華夏文明之巔,但它實際上是鮮卑族和漢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偉大王朝。李世民的祖母、生母和皇后是鮮卑人,具有鮮卑族血統(tǒng)。唐朝類似當今蒙古族“以胖為美”的審美標準也可深刻地反映李唐王朝的鮮卑族的血統(tǒng)和印記。就像“漢承秦制”那樣,唐承隋制。楊堅篡奪鮮卑北周王朝而建立的隋朝實際上是建立在鮮卑國家基礎上的,經過長達近三百年的五個游牧民族的混戰(zhàn),中原民族經過游牧民族輸血和通婚實際上成為由鮮卑族等游牧民族和漢族共同組成的混合民族。唐朝恰好進入了狼羊性格融合較好的時期,最終結束了戰(zhàn)亂和分裂,抵御了強大的突厥入侵,創(chuàng)造了穩(wěn)定繁榮的局面。
以上事例在從中國歷史上數不勝數。不難發(fā)現(xiàn)又一個規(guī)律:受到過游牧民族輸血和混血的北方中原,無論被戰(zhàn)亂破壞的多么嚴重,但大多可以滅掉或收降南中國漢族政權,而南中國漢族的最后政權無一例外都被北方國家輕易滅掉。從秦滅楚吳、魏滅蜀、晉滅吳、隋滅梁陳、宋滅后蜀南唐吳越、元滅南宋一直到清滅南明等等。證明游牧性格大于強于農耕性格,強悍性格是一個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決定性因素。純農耕的南中國一旦喪失了殘存的炎黃游牧精神,又得不到新鮮游牧精神的輸血,也就喪失了民族脊梁,即便有發(fā)達的文化和經濟,也無法捍衛(wèi)自己的國土,保障自己國家的獨立,如滿清政府一樣。滿清入主中華給五千年的中國古代史畫上了句號。
中國古代的民族執(zhí)政的歷史,從游牧的炎黃族開始到游牧的女真族結束。從游牧到游牧,這絕非偶然,而是中國特殊的環(huán)境和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中國農耕文明這條支流總算通過游牧民族的一次又一次輸血作用,才把它又重新擰回到世界文明的主航道來。這充分說明:民族文明是流,而民族性格是源。沒有強悍性格的民族雖然可以創(chuàng)造文明,但常常連自己的民族都保不住,就更談不上保住和延續(xù)文明了。世界和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大多進了歷史博物館,但游牧民族極其后代的狼一樣勇猛進取的游牧精神和性格仍抱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可以把一個又一個的古老文明送進博物館,還可以雄心勃勃的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的新文明。可見中華大地上的狼圖騰精神文化從未間斷過,它似乎更有生命也更有價值。狼圖騰之所以成為西北和蒙古草原上無數游牧民族的民族圖騰,全在于草原狼的那種讓人不得不崇拜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強悍智慧的精神力量。經最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學者的分析研究。中華民族信仰了幾千年的精神圖騰—龍圖騰很可能和早期的狼圖騰是一個圖騰,而后來的龍圖騰只是狼圖騰的演變形式而已。19xx年內蒙三星他拉出土了一個玉龍,號稱中華第一龍,屬于5000年前新石器時期的洪山文化。身上無麟無爪,圓眼吊睛,狼頭狼鬃,飛行姿態(tài)上下起伏,沒有翅膀,F(xiàn)在很多學者專家猜想,龍圖騰是根據伏羲早期‘人首蛇身’的形象為主干和狼頭結合抽象而來,與天長生,威武而不可馴服。可能當游牧民族來到華夏農田后,他們的華夏精神被改造成農耕意識那樣,變成主管農耕的命脈—呼風喚雨的龍圖騰,于是狼變成了龍。不管怎么說,這種偉大強悍的狼圖騰精神就是中華游牧精神的精髓,它深刻地影響了西北游牧民族的精神和性格,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了中華幾千年文明未中斷的奇跡。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必然面臨著強大的生存和發(fā)展壓力,不得不面對競爭。學生需要競爭,因為他們必須承擔升學的壓力;職場人士需要競爭,以為他們必須面臨就業(yè)與下崗,出色與平庸之間的選擇;企業(yè)需要競爭,誰技高一籌,誰就獲得賴以生存的資本;國家需要競爭,誰實力更強,誰就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和生存空間。競爭是現(xiàn)實的,它不會因為任何事物而做絲毫改變。說到底,世界文明的競爭最根本還是民族和國民性格的競爭。西方先進的民主制度和科學技術,是建立在強悍進取的民族性格的基礎上的。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勤勞主要來自于中華農耕民族的性格貢獻,而勇敢主要來自于中華游牧民族的性格貢獻。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中華游牧民族對中華民族和文明的偉大貢獻主要在精神性格上,是創(chuàng)造和支撐中華文明的支柱。如果說華夏農耕文明是創(chuàng)造古代中華文明的腦和手,而游牧精神和游牧性格則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脊梁。歷史證明:一個民族想要復興和富強,必須發(fā)展生產力,但是絕不能“唯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是振興民族的基礎,但還不是基礎的基礎。必須把培育強悍進取的民族性格和發(fā)展生產力同時并舉,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兩手抓,這才具備民族騰飛的兩個翅膀。令人欣喜的是近30年艱難痛苦的改革,中國競爭性的市場經濟有了長足進步,民族存在決定民族性格的規(guī)律開始向強悍的方向發(fā)生作用。狼不再成為儒家道德思想中可恨可怕的災難,“狼”的元素在生活中逐漸增多,
書籍、商品甚至成為團隊代號。愛國精神、團隊精神、艱苦奮斗不斷被提及并放大,在中國以狼圖騰為核心的游牧精神開始復活,網絡民主的興起、狼文化的普及和全民一心共御困難的現(xiàn)象成為中華民族民主復興的希望所在。當今在社會轉型期,我們要像狼一樣大膽面對挑戰(zhàn),去適應弱肉強食,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不要像某些人和現(xiàn)象一樣,不思進取,頹廢荒靡,女性雄化,男性雌化,遇到困難和挑戰(zhàn)時不敢面對或逃避應對,這只會讓自己更缺乏血性,更容易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歷史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史實,和平和安逸的環(huán)境容易讓我們喪失斗志。中國足球隊一直踢不進世界杯,近年更淪為亞洲二流的雞肋球隊和他們斗志不強,作風偏軟有直接關系。狼代表了一種精神,一種哲學。它們懂得進攻,也懂得退卻;遵守紀律,團隊合作默契;善于交流,善于獨立思考;從不膽怯,關鍵時刻奮力一搏;能逆境生存,頑強勇敢。在所有哺乳動物中,最有感情者莫過于狼;最具堅韌者莫過于狼;最團結奮進者莫過于狼,F(xiàn)代的人應該學習狼,做一只現(xiàn)代的“文明狼”。
第二篇:《狼圖騰小狼小狼》讀后感
剛看到這本書時,我就很不明白“狼圖騰”這個詞指的是什么?我只聽說過龍圖騰,這是中華民族對龍的信仰和尊敬。那么狼圖騰呢?真的有人把狼當成神看嗎?“小狼”這個稱呼很親密,那么這本書會和我們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我?guī)е@些問題走進了遼闊的蒙古大草原,走進了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奇異世界。
讀完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的確是那么一回事。主要講的是陳陣和小狼的故事。
陳陣是一個19xx年從北京來到額侖草原插隊的知青,當時,他被安排在牧民畢利格老人家里,分配當了羊倌。當他聽說了狼的一些神奇非凡的故事,目睹了狼的一些智慧后,決定去掏狼惠,好不容易他們終于掏到了一窩,并養(yǎng)了一只。并與它結下了生死之情。 書里還講了許多故事,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狼的自由獨立,它們永不愿意接受除同類的任何約束;狼的強悍卓越,他們來勢洶涌;狼超常的智慧和才能,打它們就是打仗,三十六計除了美人計用不上,什么計都得使;狼不屈不撓高貴的靈魂,熊可牽,虎可牽,大象也可牽,而蒙古草原狼,永不可牽;狼堅不可摧的團結意識,曾經的“飛狼”傳說中,一些狼以自己的背為階梯,是更多的狼能取圍墻內偷羊,再有一條狼,用自己的背使其它狼通過,而最后一個出去的則是頭狼,他把羊尸羊骨堆在一塊兒,并踩著它們跳出;狼的親情和友情,一次陳陣救了小狼的命,它就像狗似的舔著他的下巴;狼和草原的關系,蒙古老人常說:狼是騰格里(蒙古人對天的尊稱)派下來保護草原的,狼沒了,草原就保不住了……無不給人心靈強烈的的震撼和感動。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們華夏民族一直把狼看做冷血動物:把最惡最毒的人說成是狼心狗肺,把欺負女人的人叫做大色狼,說最貪心的人是狼子野心,把美國帝國主義叫做野心狼,大人嚇唬孩子,就說是狼來了……可蒙古人卻截然不同,他們把狼當神一樣地供起來,活的時候學狼,死了還把自己喂狼。
然而現(xiàn)在,我能非常理解蒙古人這樣的做法,因為狼不僅是我們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它是人類的老師——它教會了我們自由、獨立、自尊、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可惜的是,由于大量的捕殺,現(xiàn)在的蒙古狼已經瀕臨滅絕了。 作者是滿懷著深深地懺悔之情來敘述小狼的,我想漢族人民一定要對狼說:
“對不起,我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