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記》小學生讀后感參考
諷刺的藝術(shù)
——讀《格列佛游記》有感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因為有了人,便有了對世界的重構(gòu)。我們在地球上分割出界線,用一堵心墻,把人與人隔開。因為有了管理者、領(lǐng)導(dǎo)者,我們不再平等,我們之間有了上下級的區(qū)分,出現(xiàn)了“權(quán)”這個東西。人,就這樣在自己的重構(gòu)中走出了分岔的道路,有的通往光明,有的淪入黑暗。
人是如此可笑,自以為有了智慧的'大腦,便可以為所欲為,可狂妄者最無信,他們非但不能構(gòu)造世界,反而被真理無情地拋棄,最終落入萬劫不復(fù)的深淵。在一片混亂中,政府出現(xiàn)了,本應(yīng)代表公平、正義的政府,卻隱藏著黑暗,這正應(yīng)了電影《手機》中的那句臺詞:“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黑幕!边@樣說也許有些夸大其詞,可看完小說《格列佛游記》,相信你會和我有同感的。這部小說通過主人公在小人國和大人國中所見的一切,揭露和批判了英國當時黑暗的統(tǒng)治。我讀完后不禁贊嘆:多么高明的諷刺之法。
我感受最深的除了內(nèi)容之外便是作者這種別出心裁的構(gòu)思,如此暢快淋漓的諷刺!由于剛剛學習了雨果的《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對諷刺手法也有了些初步的了解。雨果是浪漫主義作家,筆下自然是妙語如珠,那斯威夫特呢?想必也是一位極有思想,富有獨特情懷的作家吧?其實說到這不禁為那些在清王朝專制統(tǒng)治下,因文字獄而喪失的蕓蕓學者們而嘆惋,如果他們也有這樣一種高明的手法,怕不至于蒙受冤屈吧?
表面上看,諷刺就是要揭露黑暗的事實,可實際上這是一門藝術(shù),需要作家有一番精妙地構(gòu)思。給遠征中國的巴特勒上尉寫信,雨果就很藝術(shù)地闡明了自己的立場。這是一個人人格的體現(xiàn),也是一個人心靈潤滑度的測試,最重要的不是玩弄文字,而是以此向人們闡明、揭示事情的真相,引發(fā)人們深入地思考。
千百年來,有多少大作家完成了這個堅韌的使命,那是一場浩大的行動。他們深深地諷刺了那些“想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要永垂不朽的人”,他們用筆桿告訴我們,誰的名字會比尸體腐爛得更快,而誰才是“俯首甘為孺子!钡恼嬲⑿邸
真正的諷刺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shù),它所蘊含的真知已經(jīng)覆蓋了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