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1
在當今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聯(lián)系教學實踐活動,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頗有收獲,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這一篇。
第一、生活教育理論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他的“社會即學!睂W說,更是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增加”。這與我們解決當前教育中教育內(nèi)容的過時陳舊、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不切合學生思想認識、不能很好地為學生的將來生活服務的現(xiàn)象是很有啟發(fā)的。《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教師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從學生的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的數(shù)學情境……”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shù)學學習結(jié)合起來,讓數(shù)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shù)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數(shù)學的趣味和作用。為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要創(chuàng)設運用數(shù)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踐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讓課堂所學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學了“米、厘米”后,讓學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長和寬;黑板、書桌、課本、文具盒的長與寬;量爸爸、媽媽的身高等。學了“10的認識”后,可讓學生用第幾排、第幾個來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讓他們說說家里的電話號碼;讓他們記錄一星期的氣溫等。學了“小數(shù)的初步認識”后,可組織學生到超市調(diào)查商品價格。學習“面積單位”后,讓學生測算書本、課桌、黑板的面積;親自設計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識”,幫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電費情況(按人口比例)。學了“平均數(shù)問題”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展開活動,比如測量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菜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格等。這樣既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從中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第二、教學做合一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nèi)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nèi)容必須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nèi)涵。根據(jù)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jù)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jù)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了解生活,了解學生生活現(xiàn)狀、了解生活發(fā)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F(xiàn)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fā)展、品學兼優(yōu)、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要重視學生應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通過數(shù)學的學習活動,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有新的發(fā)展的理論,其實與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建構(gòu)主義學者也認為,“學習數(shù)學”應是一個“做數(shù)學”的過程。因此,在數(shù)學課堂中要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現(xiàn)實、有趣、開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數(shù)學教材和學習內(nèi)容才是學生“做數(shù)學”的前提。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根據(jù)這種情況,我們將本課設計成“招考營業(yè)員”、“我是小顧客”、“物物交換”、“用物兌幣”等幾項活動,在招考營業(yè)員”的活動中,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幣,在“我是小顧客”活動中,通過付幣、找?guī)澎柟塘瞬煌瑔挝坏娜嗣駧胖g的互化。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了怎樣與人交流,與人合作。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在教育實踐中邊學邊做,細細體會,定然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啟示。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2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感人肺腑的話語引領(lǐng)我走進了陶行知先生,走進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細細品讀文集,崇敬和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先生對教育的這份執(zhí)著和熱愛所感動。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畢生致力于教育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作出了非?少F的探索和實踐,提出了獨特精深的“教學做合一”理念。他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guān)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guān)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毕壬梅N田、游泳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便須在水里學,在水里教。在他看來,“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xiàn)“教學做合一”呢?以指導學生“觀察蝸!睘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一)“心”的`準備。請學生說說自己想要觀察蝸牛的什么?準備怎樣去觀察?觀察時要注意什么?
(二)帶領(lǐng)學生實地經(jīng)歷一次“眼”的觀察活動,并要求隨時將觀察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
。ㄈ┗氐健靶摹钡乃伎迹航涣骺偨Y(jié)觀察的方法、收獲和疑問,形成一只“我的蝸牛”。
由此可見,“做”是“教學做合一”理論的核心!笆略鯓幼鼍驮鯓訉W,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jù)做的法子!币蠼處煵灰晃兜匾哉Z言文字為中介來傳授,而要“在做上教”,學生也不再是通過機械地記憶來接受教育信息,而要“在做上學”,教師教與學生學必須在共同“做”的基礎上完成。陶行知先生還進一步提出:“真正的‘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征:(一)行動;(二)思想;(三)新價值之產(chǎn)生!彼^“做”,正如他說的:“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chǎn)生新價值!痹谡n堂教學中,應改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讓學生勞力上勞心的“做”的教學模式,真正使學生學有所獲。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精力都投入進去做研究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如同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更真,更實。
在《學做一個人》中,陶行知先生說:做一個整個的人,有三種要素:
。ㄒ唬┮薪】档纳眢w——要做一個八十歲的青年,可以擔負很重的責任,別做一個十八歲的老翁。
(二)要有獨立的思想——要能虛心,要思想透徹,有判斷是非的能力。
。ㄈ┮歇毩⒌穆殬I(yè)。作為教師,除了要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積極向上的學習、做事態(tài)度,還要為教育事業(yè)“生利”。
由此我想到: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如何學好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關(guān)注及深思的問題。對此,我們要教會孩子做好以下幾點:
1、教育孩子做勇敢的人。歌德說過:“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币虼,做一個勇敢的人是孩子成長的需要。我們要教會孩子在錯誤面前,勇于承認,積累經(jīng)驗;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要樹立必勝的信心,并且尋找戰(zhàn)勝困難的途徑,把握做事的具體步驟,最終體驗成功的快樂。
2、教育孩子做有責任心的人。首先,教育孩子對自己負責,引導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游戲、交往、學習的時間,把整理自己的玩具、圖書、床鋪的機會力爭留給孩子,讓他自己積極主動地完成。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認自己的缺點,并努力地改正自身的缺點。其三,對待學習,鼓勵孩子主動地去完成,做到不折不扣,一絲不茍。孩子有了責任心,才能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養(yǎng)成好習慣,才能自尊、自愛、自強。
3、教育孩子善待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教育孩子“穿上別人的鞋子”,懂得換位思考,學會善解人意、寬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時,要讓他冷靜地去分析問題,如果責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動地承認不足,走出一貫以來考慮問題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qū)。
4、教育孩子做孝敬長輩的人,讓孩子持有一顆感恩的心。
品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到底,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我們的教育之路會走得更好!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3
《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悟到一個靈魂中鐫刻著中華文化印記的知識分子的民族情懷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這位現(xiàn)代教育家為了理想教育的構(gòu)建和兒童少年的健康 成長傾其一生所做的種種努力。
無論是“智慧是生成的,知識是學來的”之獨到見解,或是“中國的教員、學生實在太迷信書本了”的誠懇批評,還是“學做一個 人,一個整個的人”的大聲疾呼,處處蘊涵哲學的思辨、教育的智慧,所指、所思、所論,無一不是真知、真情、真理;尤其是關(guān)于“生活教育”的學說,今天讀來毫無隔世之感,相反就像是一本針對時弊而作的、剛擺上書架的、尚在飄著墨香的新書。最常用的字詞,最常見的語句,最常規(guī)的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樸實無華,卻清晰地讓人體悟到連綴它們的是作者深深的赤子之情、濃濃的大師之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4
這段時間,我認真地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jīng)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么的貧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下面是我讀這本書的幾點體會: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chuàng)辦的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開辟了一條改造中國教育的新路,創(chuàng)立了“生活教育”學說,使教育貼近人民大眾,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和科學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吧罱逃睂W說是從中國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富有時代特色,受到進步教師和勞苦群眾的歡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創(chuàng)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這一方面說明陶行知視野的寬廣,研究問題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說明教育界舊習慣勢力之大。老教育觀念改變之難!
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習語文是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必須學習具有生活的內(nèi)容,運用符合生活的方法”。那么作為語文老師的我,以后在語文教學中,要讓語文教學與學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聯(lián)系,使得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課堂,變得生活化。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現(xiàn)代成分,使書中的間接生活與現(xiàn)實的直接生活溝通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只要學生感興趣的事,他們就樂意去做。這樣使得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個字詞不再是無生命的東西了,學生就急于跟它們交朋友,急于去了解它們,認識它們。課堂也不再會成為束縛他們的籠子了,而跟他們的生活貼近了。在這種課中,學生始終是愉快的,他們學習的熱情也始終是高漲的。學生也就真的把書讀活了,把書讀出“味”來了。
二、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得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他認為,教師不應把現(xiàn)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jīng)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jié)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fā)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由于學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yǎng)、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zhì)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guān)系翻過來,不是傳統(tǒng)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
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jù)學生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fā)展區(qū)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fā)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xiàn)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實施素質(zhì)教育,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陶行知把他的一生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yè)。他的博學多識,嚴謹治學,一切為人民大眾教育而努力奮斗的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他留給我們的教育思想需要我們?nèi)?zhí)行和發(fā)展。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5
初聞“愛滿天下,知行合一”,還是在大學軍訓時,懵懵懂懂,只知它是校訓,要記。卻不知這幾個字如隨風潛入夜般陪伴了四年的大學生活,潤物細無聲般深入我心。
暑期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整書由淺入深,雖是教育箴言,卻如沐春風般感受字里行間的溫暖,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
參加教師招聘考試必背中小學教育的基本原則---愛的教育,作為工作室的學員,一直深受喬利榮老師教溫暖的數(shù)學影響。愛無處不在,愛溫暖童心。
愛上自己教育工作,陶行知一個重要思想“教學合一”,在我看來,教與學的融合,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教師要愛上自己的所教學科。愛上它才能從心底想著把這份對學科的愛傳遞出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生學習,在教學反思中自我學習,學生根據(jù)老師的教去學習,把老師教的方法與自己學的方法結(jié)合起來,內(nèi)化成自己的方法。教師要給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就需要老師學的更多,于我而言,愛上所教學科,才會本能的去充實,去完善。唯有芬芳才能散發(fā)芬芳,唯有愛自己的學科才會讓學生體會你有這份愛,跟隨老師的腳步,逐步愛上你,愛上這門學科。陶行知對教育事業(yè)的愛溢于言表,教育理論便是最好的印證。喬利榮老師暑期讓學生制作日歷,看著孩子一個個精美的手工日歷,我想正是因為他們愛著這份事業(yè),才會想著如何讓學生收獲更多,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愛自己的教育工作,溫暖孩子的小學生活。
愛上自己的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教師對學生有愛,師生關(guān)系便會更加和諧。在這種融洽的師生關(guān)系中,學生樂學,主動學習,不同方面都有所發(fā)展。教師對學生的愛體現(xiàn)著高尚的職業(yè)道德。熱愛學生,讓他們與自己心與心的距離越來越近。陶行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認為:“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蔽蚁,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wěn)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愛是默默無聞的,但愛也要大膽的表達出來。小學階段孩子的心智并不成熟,有時真的“沒心沒肺”,但愛自己的學生,一直堅持著,學生終有那一刻的頓悟,用心去對待你。我的第一屆學生,今年六年級了。尤記得一年級時一個特別調(diào)皮的孩子,上課教室亂跑,被要求回座位后大聲喊叫,著實頭疼,每天就讓他跟著自己,沒有“自由”的他見我就說,“老師,我討厭你”。對于那時剛工作的我來說,這句話無形中快澆滅自己的工作熱情,但心底透著陶行知愛的教育那束光。隨著學習的深入,不僅有習慣的要求,還增加練習的要求,這個孩子依然抱著討厭我的態(tài)度。但我依然彼此“陪伴”,作業(yè)的再練習讓他更討厭我,一個零食僅僅讓他對我有個笑臉,彼此相伴已五年,有一天,主動找我,說“老師,雖然你有時對我很兇,但我很喜歡你,也喜歡數(shù)學”。那一刻的自己熱淚盈眶。愛真的潤物細無聲。我也將繼續(xù)秉承陶行知的那句格言,熱愛自己的學生,用愛對待他們。
愛滿教育,愛上自己的教育工作,愛上自己的學生,這是我讀《陶行知教育名著》的最大體會。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6
近日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頗多,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chuàng)造的教育”、“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chuàng)造的教育創(chuàng)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xiàn)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yǎng)成無意創(chuàng)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fā)揮他的創(chuàng)造力了。
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nèi)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nèi)容必須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nèi)涵。根據(jù)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jù)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jù)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了解生活,了解學生生活現(xiàn)狀、了解生活發(fā)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F(xiàn)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fā)展、品學兼優(yōu)、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實施素質(zhì)教育,小而言之,為學生的終身受益負責,為學生的將來負責;大而言之,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負責、為中華為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羅丹說:“惡是枯干”。我想要開創(chuàng)造之花、結(jié)創(chuàng)造之果、繁殖創(chuàng)造之森林,關(guān)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通用9篇)08-03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_1500字08-18
陶行知教育勵志名言08-14
陶行知教育名著讀書心得04-01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讀書心得04-06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800字02-17
愛讀書的陶行知名人讀書故事03-02
神話故事名篇讀后感08-14
《教育魅力》讀后感范文(通用9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