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视频在线观看,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在线,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手机版,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sup id="fgl9g"></sup>
      <legend id="fgl9g"><abbr id="fgl9g"><thead id="fgl9g"></thead></abbr></legen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

      時間:2022-08-23 14:15:50 成語 我要投稿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大全

        在小學(xué)語文的考題中,常常會出現(xiàn)類似的題目,要求同學(xué)們寫出與成語相對應(yīng)的歷史人物,但是對于這樣的考題,往往很少有同學(xué)得滿分。小編今天為大家?guī)須v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大全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1

        三皇五帝

        成語解釋: 三皇五帝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三皇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指遙遠的古代。

        成語出處:先秦莊周《莊子 天運》:“故夫三皇五帝之禮法度,不矜于同而預(yù)于治!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為高平是神農(nóng)炎帝的故里。高平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文薈萃、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古城,是中國古代文明和華夏農(nóng)耕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

        從羊頭山山麓發(fā)現(xiàn)的李家莊舊石器晚期遺址考證,遠古時期高平就有人類定居。在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中華民族始祖神農(nóng)炎帝曾經(jīng)嘗百草、育五谷、教農(nóng)耕,實現(xiàn)了從游牧狩獵到農(nóng)耕文明的重大轉(zhuǎn)折。高平炎帝陵周邊的古地名口口相傳,沿襲至今,幾乎每一處地名都有一個典故,記載著一個個感人的歷史傳說。僅高平境內(nèi)就遺存祭祀炎帝的祠廟五十多處,羊頭山上有神農(nóng)城、神農(nóng)井、神農(nóng)泉、五谷畦等遺址,山下有炎帝中廟、炎帝行宮、炎帝陵等遺跡。這些遺跡表明,這里曾經(jīng)是炎帝嘗百草、種五谷,首開農(nóng)耕文明先河的圣土。

        近年來,每逢農(nóng)歷四月初八,世界各地數(shù)以萬計的華人前來祭祀炎帝神農(nóng),緬懷華夏始祖。高平炎帝陵先后被國臺辦、中國僑聯(lián)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和“神農(nóng)炎帝文化研究基地”,成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的圣地和炎黃子孫共有的精神家園。這里已經(jīng)成為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瞻仰朝拜和旅游觀光的圣地。

        黃鐘大呂

        成語釋義:黃鐘,我國古代音韻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大呂,六種陰律的第一律。后遂以“黃鐘大呂”形容音樂或言辭莊嚴、正大、高妙、和諧。

        成語出處:《周禮注疏》卷二十二的“春官宗伯·大司樂!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為羊頭山所產(chǎn)的秬黍。 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是明代著名的科學(xué)家、律學(xué)家、歷學(xué)家、音樂家。有“東方文藝復(fù)興式的圣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鋼琴理論鼻祖”之美譽。他一生三上羊頭山,考察始祖炎帝培植的秬黍,并以羊頭山黍定黃鐘大呂。

        在我國古代,音律學(xué)與度量衡互相關(guān)聯(lián),樂尺和常用尺是相等的,一尺的長度是以農(nóng)作物“黍”的排列法進行確定。為了獲得標準的黍粒,朱載堉三上羊頭山考察、選黍。

        谷物種植使人們的生活有了保障,基于對黍的感恩與尊崇,炎帝以羊頭山黍定黃鐘,制定了度量衡與樂律。相傳炎黃時期度量衡與樂律之典名為《調(diào)律歷》,只是現(xiàn)已佚。在堯舜禹時代,律歷之策已成為當政者之重務(wù)之一。目前,制定樂律和度量衡的依據(jù),有籍可循的最早記載在 《漢書》,曰:“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禾巨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分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通俗地講,就是用計算黃鐘長度的方法,以羊頭山黍谷的中等顆粒為最小單位,橫排一粒為一分,10粒為一寸,100粒為一尺(縱黍81粒為一尺),1000粒為一丈,10000粒為一引。把這個長度刻在木板或竹板上,就是度的基本工具。這即是產(chǎn)生“度”的基本方法。《漢書》也同樣記載了樂律的制定:“五音之本,生于黃鐘之律……以子谷柜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也,以上黨羊頭山黍度之為尺,以定黃鐘。”是說用羊頭山產(chǎn)的黍谷中等顆粒者,橫排90粒,其長度為9寸。9寸長的竹管(孔徑3分)吹出來的聲音就是黃鐘之音。相當于簡譜 “1”(dao),黃鐘的低音調(diào)相當于C調(diào)。按照古人所說的三分損益法,依黃鐘9寸之長度,可計算出十二律的六律六呂之分別長度。

        可以想象,遠古時代的炎帝部落在羊水河畔、羊頭山下耕種收獲,用羊頭山黍粒定長短,或丈量土地,或建造窩居,或裁衣縫紉,用竹管吹奏精準的黃鐘大呂之音,踏唱起舞。丹水滔滔,從古至今奔流不息,山清水秀,田園牧歌,文明的薪火隨流水一路相傳,綿綿不絕。

        日中為市

        成語解釋:日中:太陽當頭,指正午;市:做買賣。中午進行交易做生意。原指古代物物交換的集市方式。后也形容偏僻地區(qū)的商業(yè)活動情形。

        成語出處:《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立市廛,首辟市場是炎帝的十大功績之一。神農(nóng)發(fā)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中國貨幣,商業(yè)發(fā)展的起源和基石。傳說炎帝神農(nóng)教人們樹藝五谷后,人民的生活逐漸好起來,出現(xiàn)了剩余產(chǎn)品和社會分工,有的種五谷,有的狩獵為主,有的捕魚為主,有的制陶為業(yè)。有一天,炎帝神農(nóng)問大家,你們還有什么不開心的事?有位長者說,現(xiàn)在生活雖然好多了,就是有些單調(diào),有肉沒魚,有飯缺菜,要是能互相交換些東西就好了。于是炎帝神農(nóng)讓大家把多余的東西拿出來交易,時間定在每天太陽當頂時,由此形成集市。

        “日中為市”影響深遠。在我國一些地方,日中為市的傳統(tǒng)一直保留了下來。在高平稱之為趕集,或過會,每個村莊都輪流設(shè)集市或會期,這個傳統(tǒng)至今仍十分盛行。

        精衛(wèi)填海

        成語解釋: 精衛(wèi)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fù)。后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成語出處: 晉·陶淵明《山海經(jīng)》詩:“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記載:“又北二百里,曰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紋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文中的“發(fā)鳩之山”,即是長子縣和高平市之間的發(fā)鳩山,屬太岳山系,2009年5月11日,“精衛(wèi)填!鄙裨拏髡f正式入選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因為《山海經(jīng)》的這一段記載,演繹成了多種動人的民間傳說。

        傳說,炎帝有個女兒叫女娃,女娃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美麗非凡,炎帝十分喜歡她。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趴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女娃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壞了,欺負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女娃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女娃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么人?竟敢來管我!”女娃說:“龍王的兒子有什么了不起,我還是神農(nóng)的女兒呢,以后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曬干!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后少管小爺?shù)拈e事!闭f著動手就打。女娃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并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女娃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女娃,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過些天,女娃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fā)現(xiàn)了。他游過來,對女娃說:那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fēng)作浪淹死你。

        女娃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么錯!

        龍王的兒子見女娃倔強,根本沒有服輸?shù)囊馑迹⒓磾噭雍K,掀起狂風(fēng)惡浪,女娃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永遠不回來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靈變化做了一只小鳥,名叫“精衛(wèi)”。精衛(wèi)長著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大小有點象烏鴉,住在北方的發(fā)鳩山。她被悲恨無情的海濤毀滅了自己,又想到別人也可能會被奪走年輕的生命,

        因此不斷地從西山銜來一根根小樹枝、一顆顆小石頭,丟進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無休止地往來飛翔與西山和東海之間。

        可是那咆哮的大海嘲笑她道:“小鳥兒,算了吧,就算你干上百萬年,也別想將我填平!”

        但是翱翔在高空的精衛(wèi)堅決地回答說:“就算需要一千萬年、一萬萬年,直到世界末日,我也要將你填平!”

        “你為什么恨我這樣深呢?”“因為你呀——奪取了我年輕的生命,將來還會有許多年輕無辜的生命要被你無情地奪去!

        “傻鳥兒,那么你就填吧——填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

        精衛(wèi)在高空悲嘯著:“我要填!我要填!我要永無休止地填下去的!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總有一天我會把你填成平地!”

        她飛翔著,嘯叫著,離開大海,又飛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樹枝銜來投進大海。她就這樣往復(fù)飛翔,從不休息,直到今天她還在做著這種工作。

        堯天舜日

        成語解釋:堯、舜: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君。天、日指堯、舜在位的時期。原用以稱頌帝王的盛德,后也比喻天下太平的世道。

        成語出處:

        1.《論語.泰伯》:“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敝^堯能法天而行教化。后因以“堯天”稱頌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

        2.宋代文珦《潛山集.卷九.梅雨》詩:“堯天舜日遠,懷抱若為舒”。也作舜日堯年。

        3南朝·梁·沈約《四時白纻歌》:“佩服瑤草駐容色,舜日堯年歡無極!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為高平北部的一座名山——丹朱嶺。此山和五帝之一的堯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古代許多學(xué)者都認為《山海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所記之“丹林”,就是今長子縣與高平縣交界的“丹朱嶺”!爸]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钡麄円话銋s認為“丹朱嶺”是“丹林”之訛。如《一統(tǒng)志》的編者就認為“丹朱嶺即《山海經(jīng)》所云丹林,既訛林為嶺,又訛加以朱,轉(zhuǎn)晦其本!庇秩缑鳌ぶ燧d堉《樂律全書》卷二十二所附錄之《羊頭山新記》亦云:“(羊頭)山之西二十里曰丹朱嶺。其古之丹林歟?蓋本丹林,年久伐盡,不復(fù)有林矣。遂訛為丹嶺,朱乃后人妄加耳。”竊以為,“林”、“陵”、“嶺”這些字古音極接近,易相混,其實是口傳音誤。

        《路史》卷二十說,“(帝堯)使(子朱)出就丹……舜封丹朱于白水”,也頗值得注意。這白水其實是丹水的一條支流,也可以看作是丹水的一個源頭,所以才是一河兩名。而這條丹水還不止白水一個別名,歷史上還稱泫水,又稱絕水(詳見《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七)。那么,《路史》的記載,也是丹朱封于丹或丹淵的又一個證明。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注引古本《竹書紀年》云:“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史記·高祖本紀》正義云:“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丹朱是堯之嗣子,堯說他“心既頑囂,又好爭訟”,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讓位于舜。這是后人推崇堯舜禪讓說之思想的反映。

        《山海經(jīng)》一書記載古代首領(lǐng)有帝號的不多,而丹朱卻有了帝號,稱作帝丹朱。鄭玄說:“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這說明丹朱在古代人眼里是很有德望、聲名很顯赫的人。但《竹書紀年》記載:“舜囚堯,復(fù)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梢妶虿粋髯佣屛挥谒此撇⒎菆蛑疽猓瞧扔谒吹耐。或說是舜排斥了堯子丹朱而篡奪了堯位,說明堯并非不想傳子,堯子也不一定不肖。這說明當堯之時,位傳子還是傳賢,家天下還是公天下,正處于激烈斗爭當中。

        帝堯向來稱為“陶唐氏”,無論怎樣解釋,都不能回避這樣一個問題,即何以在“唐”的前面加一“陶”字?我們再往上聯(lián)系炎帝神農(nóng)氏嘗百谷、始造陶器兩件關(guān)鍵的歷史記載,作一下綜合思考:羊頭山這一帶到處都有與炎帝神農(nóng)氏嘗百草,育五谷的傳說。高平縣與長子縣交界處的羊頭山恰是神農(nóng)氏的發(fā)祥之地已經(jīng)為古今學(xué)術(shù)界確認,而五谷成為食物,是離不開器皿的,所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制造陶器就必然是相伴相隨的。既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祥地在晉東南,那么,晉東南的高平、長子、長治這一帶,起碼是最初生產(chǎn)陶器的地方之一。堯最初在羊頭山,丹朱嶺周邊的“陶”地活動,然后遷到“唐”地,即堯都平陽,以地名作氏,即陶唐氏。

        完璧歸趙

        成語釋義: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成語出處:《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為澤州和高平交界處有座小山丘叫全玉嶺,以及莒山上有藺相如祠和衣冠冢。壇嶺頭村,位于澤州縣北義城鎮(zhèn)和高平河西鎮(zhèn)的交界處,莒山東面,是一個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古村。壇嶺頭這個名字既是一個村莊的名字,也是全玉嶺的特稱。如《晉城縣志》介紹山脈時云:“北支包括吾山、香山、紫金山、石室?guī)X、界牌嶺、莒山、壇嶺頭、樓頭嶺、虸苔山及固山”。這里就將全玉嶺用壇嶺頭來代替,可見壇嶺頭亦稱全玉嶺。志書記載,當初藺相如派舍人懷壁潛回趙國,途經(jīng)此地后,感覺才安全了,后隨被稱為全玉嶺。為了紀念藺相如的功績,高平和澤州兩地居民在莒山為他修建了祠廟及衣冠冢。

        《山西通志/祠廟》載:“藺相如祠在澤州東北四十五里莒山上,宋政和年間建,國朝永樂五年修!边@是目前能查到的有關(guān)祠廟的最早記載!八握湍觊g”是公元1111年至1117年,“國朝永樂五年”是明成祖在位的.1407年。距祠廟東南約30米處有藺相如墓,墓堆呈寶頂型,高3米,直徑8米,周長約25米,墓身原為砂石條砌就的八卦型平臺,外封以土。墓前石碑為石灰?guī)r質(zhì)料,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高90厘米,寬67厘米,厚27厘米,上有二龍戲珠浮雕,中央篆額19×5平方厘米,為“奉旨重修”四字。碑身高248厘米,寬67厘米,厚27厘米,上書正楷陰文“有周趙國上卿藺相如之墓”,每字17×14平方方厘米。右上首為“皇清雍正十年壬子季春月(1732年陰歷三月)”,下款為“后學(xué)南昌曹茂先敬書”。周邊有龍鳳、太極圖等對稱浮雕及“福、祿、禎、祥”四個小篆字。碑座長90厘米,寬52厘米,厚30厘米以上(下埋土里)。墓地原有花墻、石獅、石柱、石桌、石供,占地約畝許。上述與《澤州府志陵墓》“周藺相如在莒山南”,《壇廟》“藺相如廟在莒山上”,完全一致。關(guān)于陵墓始建的確鑿年代,目前尚未查實。金初,田天澤在拜謁了莒山的有關(guān)遺跡后,曾寫了《藺相如如墓》一詩:“翠迭峰巒步幛新,上卿廟貌萬年春。可憐完璧歸來后,幫里蕭蕭也入秦”。

        藺相如舍人持璧歸趙經(jīng)全玉嶺到達高平米山郭村時,天色已晚,便在那兒休息了一夜,于是郭村也建有相如宮,現(xiàn)為晉城市文保單位。

        負荊請罪

        成語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铩1硎鞠蛉苏J錯賠罪。

        成語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為高平有座歷史名山——大糧山,山上建有廉頗祠。長平之戰(zhàn)時,這里曾是名將廉頗指揮趙軍的幕府,駐軍屯糧的中樞。趙軍曾在此駐扎多時,留下了以沙代糧、積米成山的歷史故事。為了紀念廉頗老將,當?shù)厝擞谖鳚h時期在大糧山巔上建廉頗祠,后因戰(zhàn)火毀壞,以后歷代屢建屢廢。2004年由著名營企業(yè)家程廣瑞先生慷慨解囊,投入巨資,又得以重建。唐代《元和郡縣志》記載:“米山,在縣東十里,趙將廉頗積糧此山,因名。”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米山,在縣東一十里,趙將廉頗積糧此處!泵鞔尉冈辏1522)《創(chuàng)建大糧山碑記》云:“命將白起與趙爭衡,屯兵于此,積糧于山。因之得名為大糧山焉。”

        登上大糧山,長平古戰(zhàn)場一覽無余,廉頗屯、營房嶺、廉頗塚等景點盡收眼底。漢魏以降,直至明清兩千多年間,眾多文人墨客、良臣賢相給高平大地留下了不少憑吊那場慘烈戰(zhàn)爭的詩詞歌賦,這些古碑石刻廣泛的分布在大糧山景區(qū),這是歷史留給高平市獨一無二的古代軍事、歷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景觀,既悲壯又宏闊

        戰(zhàn)國時,趙國的兩位重臣,武將廉頗與文臣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皮。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膠柱鼓瑟

        成語釋義:膠柱鼓瑟",亦作"膠柱調(diào)瑟",比喻拘泥成規(guī),不知靈活變通,F(xiàn)含貶義色彩,多用于書面語中。柱:瑟上調(diào)節(jié)聲音的短木。瑟:一種古樂器。是用膠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diào)弦。

        成語出處:

        1、《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2、漢·揚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將來,譬猶膠柱而調(diào)瑟。"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兩千多年前那場駭人聽聞的長平之戰(zhàn)。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孝成王七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對壘,這時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趙將廉頗堅守營壘。“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w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w王不聽,遂將之!苯Y(jié)果,“括軍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膠柱鼓瑟還來源于“齊人跟趙人學(xué)習(xí)瑟這種樂器”的故事。

        從前有個齊人跟趙人學(xué)習(xí)瑟這種樂器,他不去刻苦鉆研演奏瑟的技術(shù),卻依照趙人預(yù)先調(diào)弄好的音調(diào),將瑟上調(diào)音的短柱用膠粘固起來,就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鄉(xiāng)。齊人回家后,擺弄了多年,總是彈不出一支曲子。他還覺得奇怪呢!后來,有個跟趙國人學(xué)藝的人來到他這里,詢問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這個齊人的舉動是多么愚蠢。

        紙上談兵

        成語解釋: 按照書本談?wù)摯蛘。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成語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xué)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jié)果被秦軍大敗。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為長平之戰(zhàn)中戰(zhàn)死在高平的趙軍最高統(tǒng)帥趙括。但事實上,故事的背景是戰(zhàn)國時期,那時中國還沒有發(fā)明紙。所以所謂的兵書應(yīng)該刻在竹簡、木簡或者寫在帛等絲織品上。所以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還是有很值得討論的,準確地說實際應(yīng)該是竹上談兵,木上談兵,帛上談兵。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還在看竹簡,比他早的趙括是不知道紙為何物的。現(xiàn)在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紙在西漢才出現(xiàn)了,盡管比傳統(tǒng)的說法,蔡倫造紙的東漢時期要早。

        現(xiàn)在,一提到“紙上談兵”,人們馬上會想到趙括。實際上,這個成語的產(chǎn)生,可以說與趙括并沒有關(guān)系。

        明末清初的錢謙益在他的《列朝詩集》甲集第十三里收錄了明劉三吾的一首詩《湘南雜詠》,里面有‘鄂垣僅有湘南地,朝野猶夸紙上兵!木渥。這應(yīng)該是‘紙上談兵’這個詞語產(chǎn)生的一個雛形,而它真正地現(xiàn)成一個成語,則是在清朝。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至于說把‘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和趙括畫上等號則是在1979年,現(xiàn)代著名語言學(xué)家、教育學(xué)家林漢達所著《上下五千年》的第40節(jié)標題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就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zhàn)和趙括。

        懸壺濟世

        成語解釋:古代頌譽醫(yī)者道者救人于病痛。醫(yī)者仁心,以醫(yī)技普濟眾生,世人稱之,便有懸壺濟世之說。

        成語出處:典出《后漢書》及《神仙傳》,與道醫(yī)壺公有關(guān)!皯覊亍笔侵嗅t(yī)行醫(yī)的專用名詞。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聯(lián)是因為高平西南有座懸壺山。懸壺山原名云夢山,位于高平市河西鎮(zhèn)懸壺南村北,懸壺南村因位于懸壺山之南而得名。

        據(jù)《高平縣志》中“仙跡”一章記載,傳說漢代有位名士叫費長房,常在高平云夢山修煉。一日進城,見一賣藥老翁,把隨身帶的一個藥葫蘆掛于樹上,一到傍晚時分,賣藥畢便進入其中休息。費長房對此感到神奇,故拜賣藥老翁為師。賣藥老翁說道:“你與我有宿緣,孺子可教也!”于是把他引入壺中。費長房一到壺中,驚見別有洞天。懸壺老翁教授費長房縮地之功,并授予他一根竹枝,數(shù)千里之路,跨杖即可至。

        后來,賣藥老翁與費長房均不知所蹤。人們?yōu)榧o念這位賣藥老翁,便在高廟山修建了一座廟宇 ,名曰懸壺廟。因廟宇建在山之最高處,故又稱高廟山。山陰有北齊石窟,為晉城市級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

        掩耳盜鈴

        【典故】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墒晴娪执笥种兀趺匆才膊粍。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處】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釋讀】

        “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奮不顧身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zhàn)斗中,由于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

        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zé)李陵沒有骨氣。

        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么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zāi)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lǐng)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shù)萬名敵兵對陣,最后由于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并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施行“腐刑”。

        以后,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xiàn)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愿望。

        【出處】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釋讀】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2

        Top1: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xué)家。他聰明好學(xué),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于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并無實權(quán),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wù)不管,卻去游山玩水。后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shù)靥嘏扇藙袼?jié)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后,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Top2:不學(xué)無術(shù)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jiān)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quán)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艄獾钠拮踊麸@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yī)下毒害死了許后。毒計敗露,女醫(y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zé)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fā),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艄馑篮,有人向宣帝告發(fā)此案,宣帝派人去調(diào)查處理;艄獾钠拮勇犝f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fēng)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xué)無術(shù),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xué)識,因而不明關(guān)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xué)無術(shù)”,指沒有學(xué)問,沒有本領(lǐng)。

        Top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Top4: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fā)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tài)。后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里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裢,后來,終于被黃祖所殺。

        Top5: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jīng)》,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fā)現(xiàn)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备赣H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苯又袊@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Top6: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Top7:狼狽不堪

        晉朝時,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當時頗享盛名。晉朝皇帝司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幾次都被拒絕了。原來,李密很小就沒有了父親,4歲時母親被迫改嫁,他從小跟自己的祖母劉氏生活。李密在祖母的照料下長大,也是祖母供他讀書的。因此,李密與祖母感情非常深厚,他不忍心丟下年老的祖母不服侍而去做官。最后,李密給司馬炎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信中說:“我出生6個月時便沒有父親,4歲時母親被舅舅逼著改嫁,祖母劉氏看我可憐,便撫養(yǎng)我長大。我家中沒有兄弟,祖母也沒有其他人可以照顧她。祖母一人歷盡艱辛把我養(yǎng)大,如今她年老了,只有我一人可以服侍她度過殘年?墒俏也怀鋈プ龉,又違背了您的旨意,我現(xiàn)在的處境真是進退兩難呀!”

        Top8:見兔顧犬

        戰(zhàn)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zhí)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五個月后秦國趁機征伐,很快占領(lǐng)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為遲也!惫膭畛逋鮿罹珗D治、重整旗鼓。

        Top9:牛衣對泣

        典出《漢書·王章傳》,說的是西漢時的王章家里非常貧窮,年輕時在京城長安求學(xué),與妻子住在一起,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生病,沒有被子,只好蓋用亂麻和草編織的像蓑衣一類的東西。這是當時給牛御寒用的,人們稱它為“牛衣”。王章蜷縮在牛衣里,冷得渾身發(fā)抖。王章以為自己快死了,哭泣著對妻子說:“我的病很重,連蓋的被子都沒有?磥砦揖鸵廊,我們就此訣別吧!”妻子聽了怒氣沖沖地斥責(zé)他說:“仲卿!你倒是說說,京師朝廷中的那班貴人,他們的學(xué)問誰及得上你?現(xiàn)在你貧病交迫,不自己發(fā)奮,振作精神,卻反而哭泣,多沒出息呀!”王章聽了這席話,不禁暗自慚愧。病愈后,他發(fā)奮讀書,終于成了有用之才。

        Top10: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3

        戰(zhàn)國時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質(zhì)地優(yōu)良,因此揚名天下,成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寶。后來,這塊寶玉被趙惠文王所擁有。秦國國君秦昭襄王聽說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機欺辱趙王。于是,秦王提起筆來給趙王寫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

        趙王接到這封信件,明知這是秦王使詐,想將美玉騙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給他,他又會把此事當做借口,攻打趙國。而當時秦強趙弱,一打起仗來,趙國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趙王對此事無法決斷,因此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愁得不行。

        這時,有人對趙王說,平民藺相如是個飽學(xué)之士,經(jīng)常幫人解決難題,如果請他到宮殿上商議,或許能出個好主意。趙王聽說趙國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興,忙派人宣藺相如來見。

        藺相如見到趙王后,就請求由他帶著和氏璧去秦國走一趟。他說:“假如秦國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那么這筆買賣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國;如果他們沒有獻城的誠意,我再把玉完整無缺地送回我邦!

        趙王雖然覺得這樣做也太冒險了,但又想不出別的主意,只好拜藺相如為使者,命他到秦國去獻和氏璧。

        藺相如到了秦國,來到秦王宮中,把和氏璧雙手奉上。秦王將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勝,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換的事情。

        藺相如看秦王并無獻城之意,便賠著笑臉對秦王說:“這塊美玉上有一塊瑕疵,不注意看還真看不出來,待小臣指給您看一看。”

        秦王雖然狡詐,也中了藺相如之計。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處,就把美玉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氣沖沖地說:“依我看來,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給趙邦,只想欺辱我國,讓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話!所以我用計調(diào)回寶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腦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塊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損壞,急忙從旁勸阻。他一面表示絕不食言,一面答應(yīng)齋戒幾日后舉行迎璧大典,讓藺相如將和氏璧正式獻上。

        藺相如根本信不過秦王,回到住處后就將和氏璧交給隨從,讓他將璧送回趙國。

        到了秦王舉行典禮的那天,藺相如嚴肅地對秦王說:“我已派人將和氏璧送回我國,您如果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獻與我國,我國大王一定會將和氏璧給您送來。如果不這樣,您即使把我殺死也無濟于事。因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義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只得放藺相如回國。

        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下蓋世奇功,趙王就將他由一介平民封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專門為君王出謀劃策。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4

        在商朝末年,紂(zhòu)王荒淫(yín)無度,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紂王的胡作非為,就躲到渭水河邊過著隱居的日子。

        在渭河一帶是諸侯姬(jī)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有人好意地告訴他這樣釣不到魚,姜子牙只是笑著說:“魚兒自己會上鉤的。”人們嘲笑他,他也不理會。

        結(jié)果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請。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還繼續(xù)釣魚,嘴里念著:“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回去報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請,姜子牙看見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著:“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來搗亂!”大臣也只好回去報告。最后,姬昌就準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一心想要尋找賢能的人,就答應(yīng)輔佐(zuǒ)他。姬昌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就封他為太公。

        到后來姜子牙連續(xù)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tǒng)治,建立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5

        項莊舞劍

        項羽的大軍進駐鴻門(在今陜西臨潼東北)后,有人暗中向項羽報告說,劉邦要在關(guān)中稱王。劉邦為消除誤會,在謀士張良的陪同下,到鴻門當面向項羽謝罪。項羽聽他說得真誠坦率,表示不再懷疑,并設(shè)宴款待劉邦。項羽的謀士范增、項伯等也一起參加。

        范增早就主張殺掉劉邦,免得留下后患。席間,他屢次向項羽暗示殺劉邦,但項羽不予答理。于是他離席,把項羽的堂兄項莊叫來說:“大王心慈手軟,你進去敬酒,請求舞劍助興,趁機殺了沛公!

        項莊入內(nèi)敬酒,完畢后對項羽說:“大王與沛公飲酒,軍中沒有什么娛樂,請讓我舞劍助興!

        項羽表示同意,于是項莊拔出劍在席前起舞,項伯看出苗頭不對,便拔劍與項莊對舞,并以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無從下手。

        劉邦的謀士張良見情勢危急,離席找到了劉邦的部將樊噲。樊噲一見張良,就問他現(xiàn)在情況如何。張良說:“現(xiàn)在情況非常危急。此刻項莊表面上是舞劍助興,其實真正的用意是要殺掉沛公!”

        樊噲激動地說,既然如此,由他進去與他們拚命。他強行進入營帳,怒視項羽,頭發(fā)直豎,眼眶睜得像綻開似的。項羽賜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吃喝后,面不改色地指責(zé)項羽聽信讒言,企圖殺掉有功之臣。過了一會兒,劉邦借機入廁,逃回了自己的軍營。

        成語“項莊舞劍”常與“意在沛公”連用,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胯下之辱

        韓信少年時很貧窮,有志向但沒有力氣。在淮陰釣魚,靠一個洗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飯給他吃。韓信說:“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報答你!毕匆缕牌藕苌鷼,責(zé)備他:“我看你像王孫公子,不忍你挨餓,才給你飯吃,哪里想你重重報答?”韓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負,屠宰調(diào)戲他:“你不怕,就拿刀殺我;如果不能,就從我胯下爬過去!表n信沒辦法,俯下身從屠宰胯下爬過去,街上的人都說韓信膽小懦弱。后來劉邦的丞相蕭何三次將韓信舉薦給漢王劉邦。劉邦筑壇拜韓信為大將。韓信輔佐漢朝有功,被封為齊王。

        成語“胯下之辱”現(xiàn)在常指胸有大志,能暫時忍受屈的人。

        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侯,他時常到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以便解決生計。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做工。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地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地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這句成語就是出于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yīng)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

        聲東擊西

        秦朝滅亡以后,劉邦和項羽爭雄。有一年夏天,劉邦在彭城被項羽的楚軍殺得大敗,本已歸順劉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漢。

        劉邦派韓信領(lǐng)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漢軍進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為大將,統(tǒng)率兵馬扼守在黃河?xùn)|岸的蒲坂,封鎖黃河渡口,阻止?jié)h軍渡河。

        韓信帶領(lǐng)漢軍來到前線,看到蒲坂地勢險要,柏直又有重兵堅守,知道從這里硬攻很難獲勝。經(jīng)過反復(fù)考慮,他想出一個“聲東擊西”的戰(zhàn)術(shù)。他將軍營扎在蒲坂對岸,軍營四周插上旗幟,又弄來一些船只。白天讓士兵操練、吶喊,夜里掌燈舉火,調(diào)兵遣將,做出要從這里強渡黃河的架勢。背地里他卻把漢軍主力偷偷向北移動,選擇了夏陽作為偷渡黃河的據(jù)點。

        魏軍看到黃河對岸的漢軍,調(diào)動繁忙,喊殺震天,以為韓信真要從蒲坂渡河。柏直樂得拍手大笑:“韓信之輩真是一伙笨蛋,我這里堅如磐石,固若金湯;再加上黃河水深流急,休想渡過河來!”于是他便放心睡覺去了。

        漢軍開到夏陽以后,韓信命令士兵趕緊做木桶。把幾個木桶連在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漢軍乘著這些渡筏,偷渡到對岸。因為魏軍在那里沒有派兵防守,所以漢軍順利地渡過黃河,攻陷了魏軍后方要地安邑。魏王豹毫無準備,慌忙領(lǐng)兵迎戰(zhàn),結(jié)果慘敗,他自己也被韓信活捉了。

        成語“聲東擊西”,指為了迷惑敵人,表面上宣揚要攻打一邊,其實是攻打另一邊。

        多多益善

        韓信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軍。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漢朝,立下輝煌功績。但是,在漢高祖六年之時,有人告密說韓信意圖謀反,劉邦本來就對韓信有戒心,于是設(shè)計將韓信捉拿起來。不過,因證據(jù)不足,不久又釋放了他。韓信知道,劉邦嫉妒自己的才干,常悶悶不樂,借故推說有病而不上朝,閑居家中,進行消極反抗。

        漢高祖劉邦也心知肚明,不想丟失了這位良將,所以常同韓信談話聊天,挽回關(guān)系。有一次閑聊時,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帶領(lǐng)多少兵馬?”韓信回答說:“最多也就帶上十萬人!眲钣謫柕溃骸澳阋菐П梢詭Ф嗌倌?”韓信說:“我當然是愈多愈好啦!”劉邦追問:“你可帶的兵多多益善,怎么會被我抓住了呢?”韓信回答說“這是兩回事了,陛下雖然不可帶兵太多,但是陛下善于使用將帥,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弊源耍岸喽嘁嫔啤绷鱾鏖_來。

        “多多益善”簡言之是愈多愈好。這個成語還可以在它前面加上“韓信將兵”變成八字,亦即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歷史成語故事07-18

      歷史成語故事10-13

      歷史寓言成語故事10-13

      歷史成語故事《李郭同舟》04-27

      歷史成語故事:誠惶誠恐07-20

      歷史成語故事:騎虎難下08-15

      歷史成語故事:強弩之末08-16

      歷史成語故事:輕慮淺謀08-16

      歷史成語故事:取而代之08-17